】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產業轉型升級要注意七個問題
http://www.CRNTT.com   2019-10-07 08:41:56


  中評社北京10月7日電/當前產業發展呈現出新的態勢,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重視對產業發展新規律的認識:

  一、以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轉型升級是一般性規律,但要注意核心技術和環節真正代表產業競爭力

  澎湃新聞發表南京大學長江產業經濟研究院研究員陳柳文章認為,中美貿易摩擦和美國對華為、中興的禁售表明,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缺乏控制力,沒有占據產業鏈和價值鏈的“鏈主”位置和關鍵環節。在很大程度上,形成這一局面的重要原因是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仍然不夠。在新興產業當中,需要集中力量突破核心技術是產業界的共識。客觀上,新興產業的創新之路並非簡單,新興產業雖然興起的時間不長,但從技術創新的規律來看,不能獨立擺脫現階段總體科技水平和工業水平的限制。新興產業之“新”體現在占領行業制高點的核心技術、開拓新的市場應用等,但技術突破並不會憑空產生,而是在一國現有科技水平和工業水平基礎之上的提升。這些技術並不是專用於新興產業,而是在既有產業中長期積累形成的。

  新興產業的發展是多學科多產業的交叉發展的系統工程,往往是以碎片化的形式存在的,難以實現獨立突破。在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信息技術等行業,涉及到相當多的基礎科學和應用科學學科之間的滲透,各個相互支撐、相互補充。現代產業發展已經從單體項目競爭轉向產業體系對抗,未來培育發展主導產業,要認真研究規律,增強產業上下游的系統性,形成產業鏈的體系競爭力。當前,中國要主導任一戰略性新興產業門類,促進國家經濟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實現產業轉型升級,增強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不是靠依賴在各個產業投資更多的下游巨無霸組裝和加工工廠,而是需要培育更多擁有自主核心技術,關鍵材料和部件的上游隱形冠軍企業,從而在重大產業上擁有核心競爭力,才能突破中國經濟發展瓶頸。

  二、推動轉型升級需要產業的體量和規模是一般性規律,但要注意局部產能過剩

  文章指出,在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過程中,製造業的首要任務是先發展起來、主要表現為數量擴張。在這種導向下,中國製造業乃至高科技產業在世界範圍內形成了一定的規模優勢,由於過去是鼓勵大批量生產,講究滿足個性化、定制化需求比較少,這導致部分產能出現過剩。

  現階段“大而不優”仍是當前東部地區產業發展存在的公認問題,對此有兩個比較形象的說法,一個是把這類產品描述為“高科技產品的勞動密集部分”,比如,中國出口的大部分機電產品都是外資企業的代工產品,包括筆記本電腦、通訊設備等;一個是把這類產品的生產運營模式總結為“國外先進自動化設備+中國熟練勞動力+國際市場”,比如過去若干年半導體LED行業的發展,這種整合靜態比較優勢的方式是形成中國出口競爭力的重要原因。僅僅依靠加工能力,中國的產業再大也無法擺脫“裝配工廠、低端運行”的被動局面,恰恰相反,在依賴於機器設備的組裝環節,非常容易形成產能過剩。

  三、以轉型升級增強出口競爭力是一般性規律,但要注重國際價值鏈中的利益分配

  文章分析,以中國對美出口為例,2017年中國對美國出口金額最多的產品類別是機電、音像設備及其零配件,金額達到1.34萬億元人民幣,該類別產品也是此次美方關稅清單中的重要目標。在該類別產品中,中國對美出口的核反應堆、鍋爐、機械器具及零件總金額約6208.49億元人民幣,電機、電氣、音像設備及其零附件則為7223.55億元人民幣。同期,中國對美出口車輛、航空器、船舶及運輸設備共1334.54億元人民幣。可見,中國對美出口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據了相當的部分。因此,在本次中美貿易摩擦中,美國徵收關稅的主要是屬於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門類。

  但是,從出口高科技產品的企業來看,外資企業佔中國高科技產品出口的三分之二,在中國出口前十強當中,除了華為之外全部是外資企業。另一方面,外資在華生產智能手機等高科技產品,其實主要是中國的完整系統的工業配套能力產生的,而不是科技能力帶來的。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