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應對疫情衝擊,宏觀政策如何發力
http://www.CRNTT.com   2020-04-02 09:03:49


  中評社北京4月2日電/當前,全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態勢不斷鞏固和拓展。但境外疫情擴散蔓延,對世界經濟產生不利影響,也帶來了新的挑戰。近日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抓緊研究提出積極應對的一攬子宏觀政策措施。我國如何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力度,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就相關熱點問題,本報邀請三位專家深入研討。

  經濟運行有良好支撐

  為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社會造成的衝擊,我國已連續出台實施了一系列財政、貨幣、就業等政策,近期中央政治局會議又進一步明確了多項政策措施。這些宏觀政策的主要著力點是什麼?

  劉尚希:新冠肺炎疫情產生的負面衝擊,使就業、企業營運和個人日常生活處在一個高度不確定性的環境當中。疫情主要有兩方面直接影響。一是在需求方面,引起群體性需求收縮,特別是對於旅遊、餐飲、交通運輸等行業,影響很明顯、很直接,速度很快;二是在供給方面,受疫情影響,不少企業春節過後復工出現困難。

  國家採取的一系列政策,旨在注入確定性和分擔風險,對衝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財政政策方面,保持積極的財政政策取向,採取包括加強經費保障、減稅降費、貸款貼息等有力措施。近日,中央進一步提出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等重要舉措。這些舉措對衝了疫情給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帶來的負面影響,彰顯了財政應急兜底的作用。在貨幣政策方面,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這些密集出台的政策,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穩定經濟運行提供了良好支撐。

  劉俏:從國家統計局公布的一月份和二月份經濟數據來看,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造成了較大衝擊。在疫情暴發初期,我國及時果斷採取了一系列宏觀政策,增強了逆周期調節力度。這些政策在對衝疫情影響、防止經濟運行滑出合理區間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比如,央行通過中期借貸便利(MLF)降息、大量逆回購等操作保證了市場和企業流動性的相對充足;一系列減稅降費、為企業減負的財政政策也陸續推出。這些政策對於穩增長、穩就業,幫助受衝擊最為嚴重的中小微企業渡過難關起到了積極作用。

  溫彬: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在黨中央全面部署下,各部門第一時間出台多項助企紓困政策。例如,央行等五部門聯合發布“金融30條”支持防疫舉措;貨幣政策加大公開市場操作力度,通過降准、降息等方式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並通過專項再貸款、再貼現、小微企業貸款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等加大了定向支持力度。財政部門及時出台一系列財稅政策,對新冠肺炎患者、參加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受疫情影響的職工等實施補助補貼或稅收優惠,對疫情防控重點保障企業貸款給予財政貼息,對受疫情影響較大的行業企業實施減稅降費等措施。

  可以說,這些政策的出台實施,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對維護疫情下的經濟正常運轉、保障社會安定大局發揮了重要作用,也將對當前促進經濟加快恢復起到支持作用。

  堅持關注結構性問題

  中央提出,加大宏觀政策調節和實施力度。我國宏觀政策應該如何保持戰略定力?應該從什麼樣的邏輯出發制定宏觀政策?

  劉俏:全球經濟在今年第二季度大部分時間面臨“停擺”,不僅嚴重影響外需,也帶來了全球供應鏈中斷風險,不可避免地給我國經濟復甦帶來了極大不確定性。我們需要深入思考我國對衝疫情影響的宏觀政策範式,進一步明確宏觀政策定位和實施的重點領域。

  在中國經濟已經轉向高質量發展、中國核心增長邏輯變化的形勢下,面對危機應該堅持關注結構性問題,宏觀經濟政策的重心應該轉向對衝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方面。

  當前疫情在全球加速蔓延,宏觀經濟政策的目標應該是對衝疫情對中國經濟的結構性影響。相比經濟總量和增速,更應該關注那些能反映經濟社會結構的指標,如全要素生產率增速、產業和就業結構的變遷、微觀經濟單元的活力、收入分配結構、全球價值鏈的參與度和定位、研發強度和創新能力、投資資本收益率等。擺脫剛性增長目標的約束,以更大力度推動結構性改革,應該成為我國當下採取的宏觀政策新範式。

  劉尚希:除了經濟層面,全球疫情風險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都會產生很大影響。中國的產業供應鏈已經進入到全球經濟當中,牽一發而動全身,我們要有短期措施,更要有長期考慮。

  疫情對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短期的,不會改變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疫情對經濟增長速度,特別是一季度經濟增速會產生較大衝擊,但通過一系列政策對衝,能夠把疫情對經濟的影響降到最低。當前,要扎實做好“六穩”工作,特別是穩定預期,促進經濟社會盡快恢復常態,回到正軌。但對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怎麼估計都不為過。有了充分準備,大變局中的風險就變成了戰略機遇。

  溫彬:制定宏觀政策要堅持“以我為主”,根據國內疫情防控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需要,出台實施合適的調控政策。同時,也要關注境外經濟刺激政策帶來的外溢效應,以及全球經濟衰退、金融市場波動帶來的衝擊,要增加宏觀政策彈性,強化逆周期調節,做好充分應對準備,防範各種風險衝擊。

  推更多減稅降費舉措

  近期,我國已採取加大資金投入、減稅降費等一系列財稅措施。下一步,積極的財政政策如何更加積極有為?

  劉尚希:我們需要跳出傳統思維,全面分析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公共風險,從穩定市場預期和增強社會信心的角度,在財政風險可控的條件下,讓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

  對於中央已明確的適當提高財政赤字率、發行特別國債、增加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規模等措施,要進一步制定具體實施方案,盡快充分發揮政策效果。

  長遠來看,推動經濟恢復和發展,既需要救援性的政策安排,更需要深化改革開放和改善營商環境。唯有出台新的改革舉措,才能從根本上增強信心,改善企業預期。

  面對前所未有的減收增支壓力,要大力優化支出結構。有必要全面調整預算,對支出項目重新“排隊”。要優化財政資金配置,打破支出固化格局,該砍掉的項目堅決砍掉,該保障的項目要切實保障。

  財政資金不是無限的,需要引導市場力量和社會力量,要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和政府購買服務,推出市場化改革舉措,把財政資源與市場、社會資源協同起來發揮作用,形成抗疫合力,以共治共建、合作創新方式來滿足老百姓對公共服務的需求。

  同時,應該建立反饋機制,對政策效果作出及時、動態科學評估,並根據政策實施和現實情況變化,不斷鞏固、修正、調整。同治病用藥一樣,不確定性條件下的政策措施應當始終與風險狀態的變化相匹配。

  劉俏:鑒於危機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其帶來的風險超過預期,我認為應該實施更大力度的財政政策。從結構性影響角度看,疫情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經濟微觀基礎企業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影響;二是對消費和就業的衝擊。中小微企業提供了我國80%以上就業崗位,消費在2019年拉動了我國近60%經濟增長,我國財政政策的發力點應該放在穩就業和促消費上,著力為3000多萬中小微企業和9000多萬個體工商戶營造更好的營商環境。

  對於中小微企業,可以在減稅降費方面推出更多舉措。我國增值稅改革基本上已經到位,未來還可以下調企業所得稅,這將起到增強中小微企業投資信心、提升投資資本收益率的作用。

  在促進消費方面,可以採取一些政策對衝疫情帶來的影響。比如,通過對個人收入所得稅進一步調整,增加個人和家庭可支配收入;為低收入群體和湖北省居民發放消費券;等等。

  溫彬:財政政策應充分發揮財政對彌補資源配置市場失靈和保障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作用。具體而言,可以適度擴大國債和地方政府債券發行規模,加快推進項目進展,盡早形成有效投資;落實好已經出台的減稅降費政策,切實減輕企業負擔;加大財政資金對“新基建”、補短板支持力度,促進基建投資發揮托底作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