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與主持人、CSIS中國商務項目主任甘思德對談時,被問到在中國感受到的經濟圖景與美國國內描述有何不同時,譚森表示,首先,美國人對中國正在發生的事情的看法,往往比人們在中國實地感覺正在發生的事情滯後6個月、一年甚至更長時間。其次,人們所處的位置和行業的不同會決定其樂觀度。他稱,中國消費領域確實存在信心不足的問題,人們也擔心債務、房價、工作等問題,但現在涉及出口的行業已見隧道盡頭的曙光,服務和投資行業也開始回升。即便是1%到3%的年度增長,對於這麼大的經濟體來說,對外資企業仍是巨大的機會。
關於中美峰會結果對美國在華商界的影響,譚森認為,美國商界更感興趣的是商務部長雷蒙多在舊金山晚宴的演講。因為過去幾年,美國公司總部對深化在華投資貿易關係存在很多猶豫,人們聽到拜登政府無數次說“小院高墻”,但雷蒙多現在說只要不是“威脅我們的價值觀和安全”的領域,你們就可以去做生意以獲得成功,這等於是給美國商界開綠燈。對美國商界來說,美國政府對於美國公司是否應該參與中國市場競爭的態度不再模糊不清--美國商界應該參與,只不過需要對參與的行業保持謹慎。
談到拜登政府強調的對華“去風險”,譚森指出,其實不用美國政府告訴美國在海外的公司要實現供應鏈的多元化和“去風險”,經歷過新冠疫情的公司都知道這麼做。在中國投資新能力的美國公司不是為了服務美國市場,而是著眼於中國市場;他們在別的地方投資也是為了確保那個地方和美國有替代的供應源泉,而不是為了中國市場。美國公司在“去風險”方面做得不錯,但他們是根據自己對於哪裡風險最大、轉移能有多快的判斷來做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