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聯合報:從宋楚瑜看第三勢力的空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1-27 16:07:16  


  中評社台北1月27日電/這次大選,宋楚瑜號稱擁有破百萬人的連署數,最後僅獲得卅多萬張選票,不僅重蹈二○○六年參選台北市長的覆轍,得票率甚至更低。宋楚瑜的神話,至此已告畫下句點;但這是否意味台灣“第三勢力”已毫無空間,則未必盡然。

  聯合報社論說,宋楚瑜的慘敗,與其說是“棄保效應”發酵,不如說是台灣“兩黨政治”的架構已經逐漸確立,只是宋楚瑜及其人馬尚未清楚意識到此一形勢。或者,宋楚瑜亦明知大勢如此,卻因出於對馬團隊的不滿,不惜賭上全部政治身家,要拚個“與汝偕亡”。然而,宋楚瑜個人的野心和賭注,歷經多次教訓的台灣選民顯已無意跟進;他只能在耗盡昔日的省長餘暉後狼狽謝幕,至多就是以其“迴光返照”換得親民黨三席“立委”聊以自慰。

  事實上,以台灣近年的藍綠對峙,不少民眾也一直期盼政治上能出現有效的第三勢力,打破朝野惡鬥的僵局,為台灣創造更寬闊的政治天空。但宋楚瑜的出現,雖製造了一定的政治張力,卻遠不足以撐開藍綠分據的空間。原因是,他的形象太過陳舊,他的企圖太過個人化,他的色彩也太過定型。更嚴重的是,他的經營手法太過機巧:平日對政治疏於耕耘,對親民黨的去從亦缺乏遠長規劃,只在選舉期間站出來插花、喊話,展現其火中取栗的恐怖平衡技術。最後,他拿不到三個百分點的票,顯示選民對他缺乏信任,認為其角色破壞作用更大。

  換句話說,從民主的競爭與提昇的角度看,台灣確有第三勢力存在的空間,那也將有助於突破目前藍綠兩極對峙的僵局。同時,藉由其槓桿作用,也可以擴展政治及社會議題的多元性,使思考焦點從統獨意識型態向外擴散。但在政治現實上,藍綠沿著統獨、族群軸線對立的態勢,卻已形成涇渭分明的楚河漢界;新興政治力量若不能在藍綠之外開拓出新的價值,就注定只能在“兩大”之間游走,成為附庸角色。

  社論續道,這次選舉,親民黨和台聯各獲三席“立委”,打破了上屆零席的紀錄,表面上看,似乎頗有進展。但在“國會”實際運作上,這區區幾個席次恐怕產生不了多少立法推進的功能,充其量只能在藍綠兩營扮演側翼。根據經驗,雙方的三席多數時候只會在藍綠遭遇戰中互相抵銷。相形之下,新黨這次全軍皆墨,顯示在親民黨的戰略擠壓下,它已被邊緣化,以致得票甚至不如致力於環保的綠黨。新黨的出路和轉型,已面臨迫切危機。

  再深一層看,台聯和親民黨的微弱席次,分別代表的只是李登輝和宋楚瑜的餘緒,其政治意義也就令人感到索然無味。試想,國民黨廿年來三度分裂,全都是李登輝操弄的結果;如今,他和宋楚瑜竟還在那裡接受徒眾簇擁、在大舞台一隅施放殘餘煙火,有何英勇可言?而台灣政壇戒不掉這種“老大崇拜”的陋習,也是可悲之至。尤其,每次選舉全民總要再復習一回他們的恩怨和分合,對民主體質的更新更是有害無益。試想,早該清理掉的歷史灰燼,卻老在那裡伺機復燃,就算能吸引少許念舊的支持者追隨,又能為民主創造什麼火花?何況,他們與藍綠兩營的糾葛如此之深,又如何奢談扮演“第三勢力”的角色?

  無可諱言,當藍綠對峙的“兩黨政治”結構日益深化,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限縮。施明德領軍的“台灣國民會議”雖試圖推出多位新人,但因缺乏平日耕耘與宣傳,終難獲選民青睞,即是一例。這也證明,台灣民主走到這個地步,任何政治團體要產生影響力,終需費心投入更長期的政治經營,並在價值或理念上找到突破點,才可能說服夠多的選民共同移動藍綠板塊。

  這次大選,選民的理性化選擇相當明顯,國、民兩黨也都在避免過去的激情手法,盡力向中間地帶靠攏,這是可喜的發展。此一趨勢若繼續推進,未來第三勢力的空間恐怕就更小,只能朝深耕地方的路走了。 


    相關專題: 兩岸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