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從五四到保釣 看文明再造之榮光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8-24 11:57:25  


  作者﹕ 許曉英  陝西西安  大學教師

  據說,當年周恩來總理在接見海外保釣人士時,曾將保釣運動的歷史意義與五四相提並論。初聽上去,覺得言之有過,二者難以比肩。然觀眼前事,細細思量,自不難發現兩者之間的內在聯繫。當中反映的社會心理變遷和現代中國文明走向,亦使人感佩並充滿期待。
 
  五四運動和保釣運動雖形式不同,直接針對的都是與東邊強鄰在領土主權上的糾葛,更有那強鄰背後列強的隱約逼迫。兩場運動相隔近一個世紀,同樣呈現的是在外力逼迫下,國族意識的激發與生長。此一過程顯然從未中斷,一直在持續。今日的保釣實是五四精神的演化與延續。

  人們常常慎言民族主義,以為那只是具有潛在危險的指向不定的情緒。但若將它上升為意識層面的思想觀念,即國族意識,便可發現,在特定歷史階段,這種思想是理性的,有明確指向。在現代中國,它指向的是中華文明再造。中國現代史從五四運動算起,這是正確的。五四是中國社會第一次真正意義的公民運動,同時也是國族意識的初次覺醒。參與者不僅有學生、知識分子,更有市民、商人、勞工等社會各階層。從前,言“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所謂“匹夫”其實是士大夫。忠君愛國是士大夫的專責,下層人民只是被治者,國家興亡與他們無關。這種由治者和被治者彼此不相幹所形成的上下兩張皮的社會結構,被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形象地稱為“潛水艇式夾肉面包”。他認為中國革命的任務就是破解這一結構,打通上下,使彼此流動融合,形成生氣盎然的現代社會。這種社會形態當然是公民社會。國族意識造就了新的有積極進取精神的國民。國家是所有人的,不僅僅是君王和官僚士大夫的。將國家事務視為己任,將國家本身視為所有人血肉相連的命運共同體,這樣的積極有責任感的國民才算得上是公民。國族意識實為公民意識的基礎和組成部分。在國族意識的推動下,才會有普通國民的參政問政,方能實現政治的上下通達,政通才能人和。由此也可走出傳統社會官與民的隔膜對峙。1906年,大清帝國將亡之際,統治者在預備立憲詔書中痛陳政治隔膜的危害。認為國家衰敗實由於“上下相睽,官不知所以保民,民不知所以衛國”。希望通過憲政改革達成“君民一體,呼吸相通”。可惜醒悟太晚,時不我與。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