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回顧中壢事件 許信良:最純真直接行動訴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2-09-27 12:58:39  


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暢談中壢事件。(中評社 資料照)
  中評社桃園9月27日電(記者 黃文杰)1986年,民主進步黨在台北圓山宣布創立,今年要歡度26歲生日,回顧台灣民主運動發展史,1979年,高雄美麗島事件爆發,黨外運動的高潮,事實上,1977年,還發生“中壢事件”,國民黨威權統治,台灣第一次大規模民眾自發性暴動,卻因為許信良在民進黨內的評價不一,連帶也使得“中壢事件”,未能如“美麗島事件”廣泛被討論與高度重視。

  中壢事件的導火線,是當年的桃園縣長選舉,國民黨已經提名“調查局”出身的歐憲瑜,省議員許信良執意參選,立刻遭開除黨籍,當時選票還沒開出,民眾發現國民黨計劃作票,故意要讓許信良不能當選,因此上千位群眾包圍投票所,進而搗毀中壢警分局,過程中有學生受槍擊死亡。

  事隔35年的今天,身為當事人許信良,接受中評社記者採訪,在中壢過嶺老家,重新回憶這段歷史。

  許信良首先澄清,歷史就是歷史,不可能被刻意忽略貶抑,也不可能高高舉起,當年因為自己選桃園縣長,被開除黨籍依舊貿然投入選舉,國民黨當然動員所有力量圍剿,中壢事件應該是二二八事件後,國民黨統治台灣,第一次真正大規模群眾自發性暴動,清楚反抗國民黨。

  中評社記者先前,曾採訪民進黨桃園縣議員梁新武,當年中壢事件,梁新武也是學生之一,他印象很清楚,中壢事件發生時間是11月19日,被質疑作票的票匭,說巧不巧,剛好也是1119號票匭,到底有無這麼神準?

  問到這個話題,許信良一聽也很詫異,“竟然有這種事?”,他說,他歡迎更多人去蒐集研究中壢事件,因為連他自己無法說清楚,畢竟當時媒體受國民黨控制,許多資料根本找不到。

  倒是1970年代,台灣老百姓可以行使投票權,選舉最高行政首長就是縣長,當年國民黨威權統治,每個縣市長提名斤斤計較,根本不允許黨外人士,或非國民黨黨員去參選。
  
  許信良回憶說,中壢事件的發生,對台灣民主發展最大貢獻就是,國民黨在野不敢繼續肆無忌憚去作票,不光是桃園縣,台灣其他縣市也是如此,結果那一年(1977年),除了他當選桃園縣長,另外還包括蘇南成當選台南市長,曾文波當選台中市長,余登發女婿黃友仁,竟然有多達四位黨外當選縣市長。

  縣市長選舉締造新的紀錄,黨外人士參選省議員也大有斬獲。

  許信良說,他當省議員那屆,只有5位黨外,隔一屆(1977年)大幅成長27席,張俊宏、林義雄都順利當選省議員,就這麼多人當選,有這種基礎,台灣要求民主力量開始增強。

  記者問,中壢事件爆發,確實有學生死亡?許信良坦白說,狀況不很清楚,有一說是警察只是對空鳴槍,結果流彈誤傷打死,“國民黨封鎖消息,我也不知道”,很多消息反而是國外報紙或電訊先披露,台灣隔了幾天才報道。

  更何況,許信良是在隔天凌晨三點,政府才宣布他當選桃園縣長,當時得票數是23萬對14萬,雙方差距很大,“民間幾乎一面倒支持我”,桃園縣也為台灣民主發展留下歷史佳話。

  為何民間這麼反國民黨?許信良簡單歸納,首先桃園縣長選舉,歷來都有“南北輪政”的不成文規定,也就是桃園北區(好比桃園市等鄉鎮)當一任,南區(好比中壢市等鄉鎮)當一任,那一年輪到南區推舉候選人,當時國民黨屬意“調查局”背景的歐憲瑜來選,不過許信良說,歷屆桃園縣長幾乎都是省議員當選後,再出來選,好比吳伯雄就是例子,當完省議員選縣長。

  許信良說,他氣憤國民黨為何不准他出來選縣長,國民黨會圍剿他,只因為當言出版“風雨之聲”書,大大激怒當政者,加上國民黨為了順利讓歐憲瑜參選縣長,透過司法手段先對付當時的中壢市長林煥夫,改派歐憲瑜代理,好取得資格選縣長,自然更引起地方鄉親強烈反彈。

  “國民黨作票”消息一傳出,自然星火燎原,群眾激憤包圍,反抗國民黨一發不可收拾。

  回顧這段歷史,許信良說,很多事情還要蒐集討論,才可以還原歷史真相,話題就此打住,但他站在更大格局去看,去思考為何會發生中壢事件?

  關鍵在於英國念書,他是國民黨重點栽培對象,前後也短短兩年時間,許信良說,卻不能如馬英九等國民黨新貴,在美國求學這麼久,“這對我很不公平”

  但1970年代爆發全球學生運動思潮,深深影響許信良。

  許信良說,學政治的他,最推崇就是英國的民主制度,出境念書第一志願當然是去英國,結果到了英國才驚訝,英國這麼民主,但英國人或是英國學生還是認為,他們的民主是假的,民主還要更民主。

  他說,這就是人類的普世價值,要求用最簡單、最純真方式,去推動實踐普世價值,如果希望民主自由人權,沒有那麼深奧的民主理論,就是上街頭。

  1970年代赴英國讀書的許信良,遇到的全球性的學生運動,在美國就是反越戰,台灣留美學生受到啟蒙,進而發展保衛釣魚台運動。

  如果當年,許信良選擇去美國而不是英國讀書,會碰出怎樣火花?不得而知,但許信良英國讀書,兩年時間一到,就被迫回台灣,只好在國民黨一組(組織工作)工作,滿腔熱血的他,開始辦雜誌鼓吹民主,要知道國民黨威權統治的堡壘禁地,怎能容許這樣的言論,自然立刻受到歧視打壓,最後只好跳出來選省議員、桃園縣長,又被迫流亡到美國,開啟另一條追求民主之路。

  “那個時代對我影響太大”,許信良說,1970年代,可以明顯感受到新時代的來臨,就是深化民主、要求普世價值,最純真最直接行動去訴求,重新實踐,回來台灣看到國民黨一黨專政,有責任也有義務,要勇敢去反對,走上街頭,要求解嚴、“國會”全面改選、開放黨禁報禁,“這種思想影響到現今,甚至影響一輩子”。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