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同樣都是陶土杯,裡頭大有學問。(中評社 資料照) |
最漂亮的釉色,是透過柴燒,高溫到了1300度到1320度之間,落灰熔成玻璃質,乍看之下,像瓦斯窯或電窯上釉燒的亮晶晶的質感。
包括鄭立中、陳德銘手中握的陶杯,超過1400度甚至1500度,這麼高的溫度窯燒,不適合的陶土,彷彿熔岩流,當然會“燒毀”。
但窯主林瑞華眉飛色舞說起“破記錄”,看到呈現出古玉、金絲等自然礦物所呈現的色澤,興奮睡不著覺,單純為了追求“坯體表現礦石釉化的質感”。
正如曾任商務部長的陳德銘每場基層參訪“必問”的題目,這樣有商業價值嗎?可以創造怎樣的利潤?
林瑞華反倒把話題拉回文類的文明、釉料的由來,窯爐能源可分為電、瓦斯及木柴,此三種不同能源,分別是三次能源、二次能源及一次能源。
其中木柴是有生命體,沒有被地球改變,裡面仍然還會大量的微量元素,因此能夠產生“窯汗”。
“窯汗”也就是燒窯過程,柴灰和窯壁的表皮所產生的一種共熔釉質化的現象,越靠近火膛(fire box)的地方,“窯汗”變化越多,甚至每次開窯,“窯汗”所呈現色澤質感都不相同。
簡單說,窯主放著賺錢不管,只為了堅持找到“未來材質”,這種沒有經過篩選的礦土,歷經大火的焠煉,會燒出令人想像不到的美麗境界。
陳德銘會長專注仔細聆聽,相信也在思考,也在找答案。
林家還有90歲的創辦人林添福,陳德銘離去時,握著老人家的手,真情流露,正如他說過,老人問題是兩岸最沒有政治歧見,其他走基層,走入農村,碰到的市井小民,都是親切自然。
我知道,陳德銘會長已經看到,台灣的文化深層底蘊,一種源自大陸,在台灣開出燦爛花朵,支撐台灣的力量,又給了兩岸情感延續的養分,這是台灣最美麗的風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