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北市白奇郭氏宗祠董事長郭廷銘,頭戴回族小白帽。(中評社 黃文杰攝) |
中評社新竹6月3日電(記者 黃文杰)海峽百姓論壇連續今年舉辦10屆,台灣、大陸兩地輪流接力主辦,每屆都有兩岸姓氏宗親團體來相聚,透過研討祖譜家訓,慎終追遠,飲水思源,在追溯本源過程,也看到姓氏的奇妙,同樣姓“郭”,但有人卻是回族的後代,祖墳還看得到波斯文。
海峽百姓論壇開幕,中評社採訪時看到來自各姓氏宗親團體陸續來報到,並在門口合影,比較特別的是,有人頭戴回族小白帽,男女都有,他們是惠安回族“白奇郭”。
台北市白奇郭氏宗祠董事長郭廷銘送給中評社“40周年特刊”,詳細記錄宗親追溯本源,宗親情感凝聚力強,族人還花功夫親手製作“糋涸”,是白奇郭的回族特色食品,不但外形美觀,剔透玲瓏,而且香甜濃烈,酥脆可口,它的來歷,體現著回族文化與閩南傳統文化的交融。
白奇郭的祖先,早期出現在元代的福建晉江和惠安等地,其祖上原為元代的“色目人”,即受元朝之重用僅次於蒙古族人之外的西域各族人和外國人。
元末福建反元、反“色目”日益嚴重,時有阿拉伯和波斯人混血後裔者,為求自保,遂假託汾陽王郭子儀為祖,附之汾陽望族名下。
自後,這支阿拉伯和波斯人混血後裔的族群,便衍生為中華郭氏的一個宗支。
1967年,在福建泉州發現了郭德廣之墓,墓中出土的一方元代石刻墓碑,其上用中文刻有“元晉坡庭惠百奇郭氏世祖墳塋”碑名,同時,碑額還刻有一行用波斯文記錄的墓主名字:“伊本·庫斯·德廣貢·納姆”。
“伊木”是波斯文“父系”或“祖世”的意思。“納姆”則為“著名”之義。
波斯語將“郭”發音為“庫”或“貢”、“鞏”等,所以“庫斯”即為漢語“郭氏”之諧音。
按照阿拉伯及波斯人“姓在後,名在先”之例,墓主名“德廣”,姓“貢”,即姓郭。因此這行波斯文譯作漢語為:“父姓為郭、名著於世的郭公德廣之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