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中評社爲民族與和平求索的大局情懷
http://www.CRNTT.com   2021-10-08 16:16:21


 
  三、爲民族與和平求索:完善“一國兩制”實踐是中評社的歷史責任

  中評社的概念是在1997年香港回歸之時同時誕生的,1997年底,我和周建閩在汪道涵會長的親自指導下來香港創辦《中國評論》月刊,並擬以此爲起點,在香港構建一個溝通兩岸的新聞平台。汪道涵會長指示:“中國評論要立足香港,在港言港,要支持‘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同時還明確指示,在時機合適的時候要在香港建立互聯網媒體,讓將來的兩岸專家和港澳的學者在網絡上就可以溝通交流。24年之後,回憶汪道涵會長當時說這些話的神態口氣,我還是難免激動,是汪道涵會長予以了中評社如此重大的歷史機遇和媒體責任。

  1、在堅信“一國兩制”必然成功的同時,中評社要充分注意“一國兩制”在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新問題、新難題。

  中評社對“一國兩制”抱持充分信心。自1997年7月1日起,隨著香港的回歸,“一國兩制”的模式就正式誕生,至今已經運行了24年之久。當年我們相信“一國兩制”必然成功,也在盡力克服一切困難維護其成功。近些年來,因爲香港內部的深層次問題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再加上美國與西方陣營在利用香港的“一國兩制”漏洞來攻擊中國、制約中國,導致“一國兩制”已經失敗的言論一時流行。然而,中評社在香港回歸以後至今,一直傳播有利“一國兩制”的正面輿論,加油而不添亂,對“一國兩制”充滿信心。我相信,這一切對得起歷史,也對得起良心。

  當然,中評社也一直關注“一國兩制”在香港的實踐過程中不斷遇到的新問題,用問題導向思維去幫助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期待通過問題能夠引起各界重視,早日解決問題。爲此,我們組織了大批的香港及內地專家學者,探討實施“一國兩制”的重大問題。早在2003年,我們將《中國評論》月刊關於香港問題的思想者論壇彙集成《香港前途的冷靜思考》一書,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發行。至今翻閱,仍能看見其中的先見之明,比如:“香港目前的政治生態摧殘‘一國兩制’”、“香港不斷有人做有損國家的行爲”等等憂慮,串行書中,已經爲“一國兩制”的實踐敲響了警鐘。

  2、維護與推動“一國兩制”實施,必須有知難不畏難、克難前行的沉靜及堅強心態。在《香港前途的冷靜思考》的前言中,我這樣寫道:“可以預見,香港在‘一國兩制’的道路上,將會走得很艱難。我們說難,不難在港英的撤退,難在特區政府如何真正有效地管治;不難在輿論的百家爭鳴,難在知識分子如何真正地歸心回意;不難在經濟的宏偉藍圖,難在廣大民眾如何真正地保持信心。難處很多,充分說明了實踐‘一國兩制’的不容易。如果特區政府、社會各界,以爲實踐‘一國兩制’是很容易的事,香港必然會出現大問題。如果中央政府不小心謹慎,廣開言路地聽取意見,認真細緻地處理香港事務,香港必然會變爲大麻煩。”這是18年前的總結與警告,沒有想到竟然還是不久前的寫照。所幸的是,中評社24年來一直在這樣的慎重與戒備心態中觀察、研究香港問題。所以在相關輿論場從來沒有發生驕橫輕縱的事故。知難不畏難、克難前行的的沉靜及堅強心態,在今後仍然需要繼續保持。

  3、在維護“一國兩制”運行的同時,中評社要積極參與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

  中評社的涉港新聞絕對不會著重於表面現象,而是要抓住問題的根源,做深度的剖析。比如在2019年下半年的“反修例”的暴力活動中,中評社不被火爆血腥場面吸引,專注於深度思考與判斷。作爲以智庫雜誌起家的中評社,以智庫媒體爲特質,所以中評社在涉及香港問題方面,更加重視的是理論創新與實踐創新的深度報道,更多地運用觀點新聞報道、數據新聞、大數據分析、專家學者座談等等手段,力求把握“一國兩制”的發展與變化規律,在思想性、理論性方面突出中評社的作用與影響力。24年來,中評社在推進港台關係良性發展具有獨到的心得與體會,具有超過其他媒體的實踐創新與理論創新,這都是中評社的寶貴財富。

  4、在掌握“一國”與“兩制”的正確關係的同時,中評社要以新聞輿論來維護“一國兩制”的安全環境。

  在“一國兩制”中,“一國”與“兩制”的正確關係,都明明白白刊載在香港基本法中,有了“港區維護國家安全法”之後,模糊地帶被消除了,“一國”的重要性也就更加凸顯了。在香港及澳門實施“一國兩制”方針政策是中國的莊嚴承諾,五十年不變。因此,中評社的涉及香港問題的報道,要依法而爲,牢牢把握大方向。可以說有兩個“凡是”:凡是有利“一國兩制”的,我們就支持;凡是有害“一國兩制”的,我們就反對。我們與“港獨”思潮水火不容,但是我們對所謂應該改爲“一國一制”的極端說法也要不留情面地駁斥。中評社的新聞輿論應該成爲維護“一國兩制”的安全環境的有力輿論。

  5、在香港問題的報道及研究方面,如何守住底線?習近平主席已經有明確的界定,中評社必須遵守。在香港回歸祖國二十年紀念日之際,國家主席習近平專程視察香港,並發表了7次重要講話,其中一次專門談及應對香港問題的底線思維。我在場聆聽,深感其重要性。習近平對香港問題的四點意見中,第一點是在“一國”與“兩制”關係中明確了底線思維,即:任何危害國家主權安全;挑戰中央權力和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權威;利用香港對內地進行滲透破壞的活動,都是對“一國兩制”底線的衝擊,不可容忍。第二點是在憲法和基本法的關係中劃清楚了底線,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基本法是根據憲法制定的基本法律,如果切割或者顛倒,即是觸犯底線。第三點是在發展與落後的關係中明確了底線思維,要抓住機遇求發展,否則“蘇州過後無艇搭”,不求發展即是落後與失敗。第四點在“和氣”與“乖氣”關係中明確了底線思維,強調了“和氣致祥,乖氣致異”,不應該縱容亂港禍港的“乖氣”的出現。這是香港回歸20年來,第一次有中央核心領導指出了香港問題的底線思維。

  四、爲民族與和平求索:中評社要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出力發光

  1、中評社的國際問題報道的立場原則是以人類命運共同體定義爲基調、爲準則、爲方向。中共十八大之後,習近平把命運共同體的構思落實在方方面面,並形成了豐富的思想系統。完全可以下這樣的結論:命運共同體思想是以習近平爲核心的中共中央對馬克思主義和中國治國理政思想的重大理論創新。我個人的理解,習近平命運共同體思想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主要包含四個層次:兩岸命運共同體;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亞洲命運共同體;人類命運共同體。其中兩岸命運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是兩岸的、中國內部的,亞洲命運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則是世界的、全人類的。內外的關係又是緊密聯繫互動的。習近平在十九大報告中給出了明確的定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近平用五個“要”系統闡述了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2、中評社在國際新聞方面要突出重點,抓特點。在習近平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觀念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是中評社大有可爲的新聞報道及輿論聚焦的層面。我們緊緊抓住了中美關係與東亞安全的焦點問題,在中美關係的博弈、中日關係的安全、朝鮮半島的危機等方面著力,凸顯了中評社最爲重視東亞的和平與安全的特點,因此脫穎而出。

  3、中評社的國際新聞報道基礎是構建在中美以及東亞各國的知識分子的肩膀之上,我們以智庫交流爲平台,採集有利於和平與安全,有助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觀點甚至是思想。在東亞安全方面,中評社不要變成叱咤風雲的鋼牙鉄嘴,也不要變成傳播小道消息的碎嘴子,我們還是秉承全面溝通的方式,盡力在國際輿論場尋找共識。看得見危機,找得到轉機,爲最終迎來生機而努力。

  4、中評社的國際新聞報道要做到三個尊重,一是要尊重以人爲本,尊重生命,追求公正,實現自由等人類基本價值觀。現在對於有沒有人類的普世價值爭論很大,基本觀點南轅北轍,這就交由專家去討論,中評社無需參與。但是,要承認人類還是有一定的基本相同的基本價值觀的,需要尊重,不必強加。二是尊重中國加入的所有國際人權公約和議定書。三是要尊重各國人民的感情,尤其是各國民眾之間的感情交流,要大力地予以輿論支持。違背人道主義、鼓吹民粹思想、污衊民族文化,諸如此類的所謂國際新聞都是中評社要堅決摒棄的。

  5、在過去多年,中評社全心全意爲世界和平發展、爲中西文化交流、爲中美關係的克難前行而予以輿論配合。但是今後的相當長時間裡,中國可能面臨中美進入競爭與鬥爭交錯進行的不同局面,各種尖銳複雜的鬥爭博弈或會越來越激烈,嚴重衝擊和平統一方針、嚴重衝擊“一國兩制”結構。面對如此嚴峻的政治局勢,中評社在中美關係與東亞安全的報道方面,既要有立場,又要有方法,既要敢於揭露事實真相,又要保留迴旋的空間,既要促進和解,又要敢於鬥爭,這是具有相當高難度的,需要我們的堅持,也需要我們的創新。用新聞作溝通,用輿論求共識,這是需要堅持的。要開拓更大的採訪空間,匯集更加豐富的國際輿論,這是需要創新的。

  注釋:

  ①屈原求索精神及其現代解讀 來源: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31(3)卷,作者:都春屏。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1年9月號,總第285期)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