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歷史經驗之外,也有分析指出,香港的經濟增長主要由境外因素帶動,較大匯率波動的代價遠高於因本地經濟化解波動涉及的代價,因此,聯匯制度是較為適合的匯率制度。相比之下,香港早期施行的浮動匯率機制雖然在理論上可以讓央行利用獨立貨幣政策來調控經濟,但是運行小規模開放型經濟體系的香港在這方面的操作難度很大,若改用浮動匯率制度,匯率反而可能出現大幅波動,資金也有可能大進大出,不利於對外貿易及跨境金融投資。
曾俊華認為,聯匯制度對於依靠貿易的香港經濟發揮了重要作用。由於港元與美元的掛鉤,香港對外貿易多以美元交易及以美元計價,這令商家在經營上節省了防範匯率波動的對沖成本。此外,穩定的匯率亦推動香港發展成為國際貿易樞紐及金融中心,曾俊華表示,香港對外貿易總值與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現已達到450%,外貿及相關行業的受僱人數已佔整體就業人口的30%;依託港元與美元在結算上的便利性,本港銀行業和股票市場的資產和市值在過去三十年分別增長了13和152倍,並在同時帶動了服務業(例如會計、法律及其他專業行業)的發展。
曾俊華表示,聯匯制度在香港行之有效,有賴於多項重要的先決條件:一、香港靈活的經濟結構令到內部價格、成本與工資能夠適時調整,應付外來變化,維持競爭力;二、本地銀行體系穩健,資本充足,流動性強,能夠應付外來的波動;三、特區政府審慎的理財政策使聯匯制度不會因為政府負債或財政赤字而受到衝擊;四、香港充足的外匯儲備為聯匯和金融穩定提供強大的支持。
不過,在爆發次貸危機之後,美國近年實行量化寬鬆,向市場注入大量資金,加大了美元匯率的波動,推動香港資產價格不斷上升,尤其體現在地產價格的高攀不下。雖然香港的通貨膨脹率在2010年攀上7%的高峰後回落至2012年的4.7%,但仍有大量證據表明通脹壓力持續存在,而最近關於美聯儲退市的傳聞也讓亞洲區出現走資潮的機會大增。
對此,曾俊華表示,實行浮動匯率制度的地方不可避免地受到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的影響,“香港是一個細小、開放的經濟體系,也不例外,但聯匯已經把香港所受的衝擊減至最低。”他還援引瑞士應對歐債危機管控瑞士法郎的例子,暗示政府會有維持港元匯率穩定的動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