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中美太空沒合作?都是他的錯!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3-12-19 00:17:15


 
  的確,很少人(至少在公開場合)質疑沃爾夫的擔心。1996年,在NASA設置諸多限制之前,一枚載有美國衛星的中國火箭在升空不久後爆炸,更具爭議的是,中方利用事後的調查獲取了該顆火箭的設計機密。事件過後,《國際武器交易管理條例》相應修改,美國也把衛星、太空飛船及其相關部件加入軍需品清單,美國總統也不能對其輕易修改。此舉過後,即便只是與別國商談相關計劃,美國政府也要耗費比以往更長的時間,並進行更為複雜的審核。這對美國航天製造業來說簡直就是個災難。航天產業本就是個競爭激烈且高度國際化的行業,新的規定和要求不僅增加了成本,也讓許多欲與美國開展合作的國外企業難以接受。

  可去年發生的NASA蘭利研究中心前中國籍合同工姜波涉嫌從事間諜活動的案件則要有趣多了。事件的起因是,研究中心內部有人懷疑姜波隱藏重大安全疏漏,把問題匿名舉報給了沃爾夫。沃爾夫旋即舉行新聞發佈會通報此事,而姜波也在返回中國的途中在美國機場被捕。記者會上,沃爾夫呼籲NASA對包括其技術報告服務器數據在內所有公共信息進行安全審查——這就等於要把NASA全部的科學研究翻個遍——並對NASA內部的外籍雇員進行“大起底”。但是,姜波最後無罪釋放,洗脫間諜罪名,NASA技術報告服務器也在幾乎未作修改的情況下重新上線。這起事件對NASA這樣一個技術性管理極強、外籍雇員數量極大的組織的正常運營帶來巨大干擾和破壞。

  沃爾夫已經不是一次兩次讓NASA員工失望透頂了,姜波事件也不過只是其中一個案例。隨著沃爾夫的退休,他所倡導的不與中國合作的規矩幾乎肯定會被打破,畢竟,如此嚴格的法例,維護成本同樣巨大。同時,沃爾夫的淡出也將意味著,NASA與其政治監督機構的敵對關係即將走向完結。

  接替沃爾夫的人選尚不得而知,但是,實在不可想像還會有另外一個人像沃爾夫這樣詆毀蔑視中國。

  NASA的員工們終於可以放鬆地長出一口氣了。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