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專譯:英國憑什麼對香港問題說三道四?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4-09-12 00:43:46


 
  但是,無論各自的歷史觀點如何不同,來自英國方面的批評和議論能在香港問題上產生多大的效果,實在讓人懷疑。香港人民當然有權發表自己的主張,但作為已成過去式的宗主國,英國已經沒有任何正當理由,再對香港問題表達不滿或反對。從英國將香港主權歸還給中國的那一刻起,它就沒有了抱怨或評論的立場,除非有確鑿證據證實中國政府違反了《中英聯合聲明》中的所謂承諾。

  在過去幾年間,英國聯合政府一直致力改善與北京的關係。英國首相卡梅倫及其幕僚們意識到,如果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指手畫腳的話,力圖參與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英國企業也不用指望有所作為。長期參與中英經貿往來的話,你也會驚歎於當中所需付出的努力,和努力過後所能收到的回報。而英國當局也清楚,在某種程度上,倫敦能否維持全球金融中心的地位,要看它能多大限度地利用中國貨幣、貿易和資本市場改革的契機。如果再對中國內政品頭論足的話,英國前景堪憂。

  有些觀察者會覺得,這樣的邏輯卑劣粗鄙,他們會說,捍衛真理,至死方休。如果這句話能夠適用於任何人、任何事的話,我或許還會對這些人感到同情,但是,與任何可得的利益相比,英國或香港當地抗議者們所要承擔的風險都要大得多。

  拋開實用主義理論不說,我這一代西方人的世界觀裡包含著一個根深蒂固的理念:任何事情都有對應且唯一的應對方法,除此之外的任何方法即使奏效,也都不足掛齒或不得應用。他們會說,如果中國不接受西方民主願景的話,就不可能也不允許繁荣昌盛。

  在1984年,中國的經濟總量還遠不及英國,但到今年年底,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將新增一萬億美元,經濟產出也將突破10萬億,而這新增的一萬億,就比香港當前本地生產總值(2013年約為2725億美元)的三倍還多,也將使中國的經濟總量接近達到日本的兩倍規模,或等同於法國、德國及意大利的總和,也就是英國的四倍。這種轉變實在值得深思。

  其實,來自中國內地的商業人士也很喜愛英國的許多事物,從英式花園,到英制學校和大學。加以正確利用的話,這種感受將讓英國成為中國新興經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相反,繼續沉溺於過往殖民主義歷史的話,則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 第1頁 第2頁 】


    相關專題: 中評社編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