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台北1月19日電/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19日在中國時報發表文章說,幾乎每個人都希望時間站在他這一邊,兩岸的政府亦然。
文章說,中國大陸認為時間當然站在自己這一邊。兩岸的土地與人口面積比率懸殊;大陸政經實力的往上攀升,其相對面是台灣政經實力的下降;兩岸最近距離只有68浬,在軍事上台灣沒有足夠的戰略空間作為反應;基於文化、語言、地緣經濟等因素,只要大陸不關上大門,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只會愈高而不會減低。
北京因而認為,只要兩岸不停地交流,時間愈久,台灣就愈難擺脫對大陸的依賴。對信仰“唯物論”的共產黨而言,經濟是下層建築,只要台灣在經濟上無法離開大陸,未來政治上就難以擺脫。在這樣的思維下,2008年起即使北京不認同“一中各表”,但是仍然願意配合馬政府的需要,開啟經濟大交流;即使簽署文化協議的主張被馬政府拒絕,北京仍然不改其友善、讓利的態度。
北京認為,未來的統一是取決於大陸是否足夠強大,美、日是否不敢干預,因此要爭取的是“戰略時間”。只要時間夠久,台灣就愈難離開大陸,最終不需要兵臨城下,就可“和平消化”台灣。
民進黨認為時間對於台灣與大陸的永久分離是有利的。從始作俑者李登輝1994年吹起了分離主義的號角起,台灣開始陷入長達20餘年,以“身分認同、國族認同”為主要內涵的民主內戰。這場“兩岸關係唯心論”的內戰,透過“台灣主體性”、“一邊一國”、“去中國化的歷史教育”的論述及政策,台灣民眾的認同已經完全不同於20餘年前。“我是台灣人,不是中國人”的身分認同已經超過60%。在國族認同上,“‘中華民國’是台灣”的“獨台”主張也已經是台灣的主流民意。有約6成的台灣民眾希望“維持現狀”。大多數年輕人認為,“中華民國”/台灣與大陸已經是“異己關係”。
文章說,1月16日的大選,是民進黨在這場民主內戰的勝利日。獲勝的民進黨不會笨到宣布“法理分離”,但卻會更加認定,透過“唯心論”政策的操作,時間愈久,兩岸認同的分離就愈大。兩岸認同差距愈大,大陸愈難和平統一台灣;如果大陸草率武力威嚇,更將加深認同分離。民進黨並認為,共產黨最終一定難以抵擋民主的浪潮而告瓦解。大陸內部的社會不安、經濟上的可能停滯,美、日對大陸的軍事壓制,最終會造成大陸的崩裂。此時即是台灣正式走上“法理分離”的最好機會。民進黨因而認為,只要有耐心,時間最後會站在分離的這一邊,“和平分裂”最後可以成真。
兩岸政府都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也認為時間對自己有利。但事實卻是,世間的事是無常的,時間是中性的,它不會刻意站在任何方的一邊。在我看來,當大陸的“唯物論”與民進黨的“唯心論”產生碰撞,當北京的“和平消化”政策碰上民進黨的“和平分裂”思維時,時間不論對哪一方有利,都是兩岸人民的悲哀。
文章說,時間固然是個變數,但兩岸終局是悲或喜,最重要的還是取決為政者的格局、視野、心量、智慧等要素。兩岸必須找到一個時間對兩岸都有利的方案。我認為,兩岸以“和平協定”承諾“(在治權上)接受分治、(在主權上)反對分離、(在互動上)推動統合”,才能讓時間為兩岸同時創造有利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