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淡志隆解讀莫健講話 台灣不是美國關鍵利益
http://www.CRNTT.com   2020-03-25 00:23:10


台灣前駐美武官淡志隆認為,莫健提醒、暗示台灣後備後勤結構有問題,不符美方對台戰力期待。(中評社 高易伸攝)
  中評社高雄3月25日電(記者 高易伸)美國在台協會主席莫健(James F. Moriarty)日前一席“兩岸衝突風險升高,要台灣有全面備戰準備”引發熱議。前“國防部”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退役海軍少將淡志隆24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認為,莫健一席話不是要台繼續對美軍購,而是發現“國軍”整體戰力與後勤結構出了問題,且戰力恐不符美方期待;再加上民進黨沈浸在817萬票的勝選氛圍中,近期對中態度強硬,迫使美方必須出手控制,不能讓蔡政府失控,畢竟台海真擦槍走火,美國也會頭痛。

  淡志隆指出,國際關係的核心其實就是“國家”利益!台灣對美國而言很重要,但絕對不是美國的關鍵(critical)利益;但台灣對大陸而言是核心利益(Core interests),大陸可以為台灣問題而不惜犧牲一切,當美中發生關鍵衝突時,“意志力”將是勝負關鍵。

  淡志隆,1958年生,祖籍湖北枝江,海軍官校69年班、美國海軍戰爭學院、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博士。淡曾任掃雷艦隊艦長、“國防大學”戰略學部教官、“國防部”戰規司戰略研析處處長身份晉升少將,後調升海軍第192艦隊艦隊長。現為“中華民國”海洋事務與政策協會副秘書長、海軍備役少將、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淡志隆2008至2010年曾擔任“國防部”駐美國軍事代表團團長(武官),負責處理美國對台軍售事宜。

  解讀莫健一席話意涵,及台海是否將掀戰事波瀾?

  淡志隆認為,莫健語調不脫美方長期對台的態度,但莫健應該發現若台灣要全面備戰時,“國軍”的後備系統與結構是有問題的。因此莫一席話帶有暗示及警告,也代表美方認為台灣當前後備戰力、結構並不符美方期待。

  淡志隆表示,台灣正規軍目前號稱19萬大軍,但實際戰力約15萬。後備軍雖號稱200萬,但實際可動員的、具有戰力的還剩多少?

  對於“國軍”近期投入大量人力協助防疫與生產、包裝口罩,淡志隆稱,現役士官兵穿著“全民國防”的背心在工廠內包裝口罩就等於“全民國防”嗎?所謂“全民國防”應該是老百姓有防衛意識,且軍民一心協助“國軍”,但現在完全相反。讓軍人去包裝口罩他個人是很有意見的。“這種事情需要一個月領‘國家’4萬多元(新台幣)俸祿的‘國軍’去做嗎?”、“難道台灣沒有失業人口?口罩工廠找不到臨時工人?”那些都是後備指揮部的現役軍人呀。

  淡志隆表示,後備指揮部的工作其實千頭萬緒,絕非整天閒閒沒事做,例如厚實後勤動員力道、落實動員時每人手中都有武器、南北台灣的武器如何分儲等?現在還沒後備動員,但後指部可做的事情太多。今天動員令一出,假設台北來了1萬人,這1萬人能不能保證大家手上都有武器、都有裝備?因此當莫健說台灣要“全面備戰”時,指的就是後備後勤這一塊,當我們真的要用這些人防衛台灣時,台灣的海空軍大概都打完了。

  美方的建議會讓台灣把募兵制改回徵兵制嗎?

  淡志隆說,“量少、質精、戰力強”是推動募兵制的精神,精簡後的戰力好壞取決於“武器與操作人員”的素質,當“志願役”能夠招募到好人才時,提升人力素質才有意義,但台灣現在連募兵制都招不齊,各軍種幾乎都是“先求有、再求好”,再加上原先部隊內的軍法及軍事法庭被裁撤,無法對士官兵進行有效約束。淡觀察,台灣募兵制推展迄今,大家可以捫心自問自己招進來的志願役人力在質量上有無符合期待?要不要改絕對不是軍事考量,而是政治考量、選票考量。這一點搞清楚了,就知道政策會怎麼制定了。

  對於共軍近期繞台,或跨越“台海中線”,不少台灣或綠營輿論都認為是對岸在挑釁?

  淡志隆表示,每當共軍軍機繞台,“國防部”發言人都說“請國人放心”,但他認為每次都說這5個字並不好。大陸軍機之所以繞台就在因為共軍在“經營戰場”,未將來可能發生的戰事進行鋪陳與準備。但大家要分清楚何謂“軍事上的挑釁”,所謂挑釁是當共機侵入台灣的領空,逼著“國軍”非得做出一些“按照戰備規定”的程序時,那才叫挑釁。什麼“海峽中線”、“ADIZ(防空識別區)”等都是國際法不承認的東西。大家都知道共軍在經營戰場,但同時台灣網軍也在帶輿論風向。

  淡志隆說,很多台灣民眾認為台美關係是有史以來最佳,或許台灣對美國很重要,但是不是重要到成為美國的“關鍵利益”或“最高利益”?反之,台灣問題對大陸而言是“最核心的利益”,是大陸可以不惜犧牲一切以維護的利益。“我們應該學會從對方的角度去思考看待,而不是從我們想要的角度去看”。但民進黨現在的角度與社會輿論所型塑的氛圍,都不是站在美國或中國大陸的角度去思考,這是非常危險的。台灣不能把美國的不確定因素,當成台灣的確定因素。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