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雄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盈良。(中評社 蔣繼平攝)
|
中評社高雄11月7日電(記者 蔣繼平)觀光要等到2024年才會恢復常態,台灣旅行業還可以撐2到3年嗎?高雄市旅行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吳盈良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安心旅遊10月底一結束,11月一開始業績馬上少8成,靠“國旅”吸引力實在有限,且利潤太低根本養不起員工,隱性倒閉的很多,只是留著公司的殼,實際上拉下鐵門不做生意。
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台灣“觀光局”指出,國際觀光估計要到2021年第4季才有機會對部分邊境國家解禁,目前初步規畫名單將有港澳、日本、南韓、越南和紐西蘭。不過2022年至2023年為“旅遊泡泡”,還要等到2024年才可能恢復常態旅遊。另外,今年9月全台旅行業總家數共3962家,到了10月僅剩3951家,共停業11家,相比今年1到6月間,旅行社也是共停業11家。
台灣觀光要2024年才有辦法回復到2019年水準,旅行業者有辦法長期抗戰?
吳盈良無奈表示,旅行業者現在也沒得選擇,就是只能推“國旅”,但今年7到10月有安心旅遊補助,市場反應度還是不錯,但是相對的,11月沒有補助之後,其實就是沒有人,業績馬上少了8成。
吳盈良說,推廣“國外”旅遊時,有些客人覺得“出國”可以享受不同的風景人文,可是換到“國旅”,雖然不同縣市也有不同樣貌,但是對消費者來說吸引力就不強,畢竟“出國”感覺會不一樣,沒有補助誘因不足,這很現實。
吳盈良說,“要活命的話,推“國旅”就是必然的選擇,只是“國旅”量體上就很少,還有能不能養活公司員工,都是很大的問題。”因為“國旅”的成本架構就是很透明,他問道,新台幣幾百塊的東西能有多少獲利?他舉例,做“國旅”一日遊一個人頭就是賺五十到一百元,一台遊覽車扣除保險管銷,一天利潤可能只有兩千元,根本不夠付一個員工的薪水,看起來忙了一個月,感覺起來帳面很漂亮,但是根本付不起薪水。
吳盈良嘆了口氣,旅行業者站在疫情海嘯第一排,旅行業是無煙囪的工業,還可以帶動觀光產值,載客人到一個地方去玩,遊覽車、飯店、餐廳、產品、伴手禮觀光工廠,一台遊覽車40人可以創造200人的產值,等於5倍的效益,怎麼讓旅行業活下來,也就是政府一門課題,當然業者要自立自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