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陳惠玲:台灣的主體意識不等同於“台獨”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5-06-10 00:43:49


陳惠玲在“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及其現實意義”座談會上發言(中評社 攝)
  中評社北京6月10日電(記者 王秀中 徐夢溪)陳逸松之女陳惠玲在昨日出席了“甲午乙未120周年圖片展”,並在下午舉辦的“台灣同胞愛國主義傳統及其現實意義”座談會上發言表示,其實台灣人並不是那麼的“反中”,但是台灣人覺得自己很孤立。她把它叫做台灣的主體意識。她說,“我們處於一個特殊的情境,自己的問題想自己解決,但這不能等同於“台獨”。”

  其父陳逸松是台灣宜蘭人。曾任台北市議員。創辦《台灣文學》季刊,任《政經報》社長。後任國民參政會參政員、“考試院”“考試委員”、“中央銀行”常務理事。1972年由台灣去美國居住。1973年回國,定居北京。是第四、五屆全國人大常委,第六、七屆全國政協常委。

  陳惠玲表示,她在島內接觸到很多年輕人,但她不會悲觀,因為“我們永遠是帶著希望做事情。”她很關心台灣年輕人怎麼想,為什麼這麼想,大家可以共同探討未來中國人的世界是怎樣的景象。她說,她曾離開政治這個圈子很多年,今天她以一個普通人的身份來講她的感悟。

  陳惠玲表示,她理解目前台灣“去中國化”的做法,一直到她大學時代,國民黨的“白色恐怖”是我們難以想象的。徹底的“去台灣化”讓一般的台灣人不知道自己生長在台灣,所以很自然的就有一種反彈心理。七十年代時,她對當時中國的發展很興奮,也充滿著希望。“當時在台灣確實有一種感覺和氣氛,希望是在中國。社會主義成為大家願意去理解、去談論的而不是很可怕的思想。”八十年代,她為了從美國回台灣改了名字,而就在1979年回到台灣時,發生了“美麗島事件”,當年的心情仍記憶猶新。

  陳惠玲於1985年離開台灣,而後的二十幾年過去,她發現台灣已經走向另一個反面。現在變為台灣不太能夠講大陸的任何事情。其實台灣人並不是那麼的“反中”,但是台灣人覺得自己很孤立。她把它叫做台灣的主體意識。她說,“我們處於一個特殊的情境,自己的問題想自己解決,但這不能等同於“台獨”。”一旦牽扯到非理性的時候,無道理可講。目前台灣很多人發現可以走另一條路,確確實實地去做一些實際的事情。所以島內有些人對非“藍”非“綠”會比較認同。總的來說,她認為趨勢比較樂觀。
 


【 第1頁 第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