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岸媒體人參訪成都麓湖社區(中評社 馬一鳴攝) |
中評社成都9月13日電(助理記者 馬一鳴)城市是一個集合了幾乎所有人類智慧的複雜課題。它有無窮的打開方式,也有無數種觀察角度,而廣義的“生態”是其中一個十分有趣的視角。生態究竟意味著什麼?如何塑造一個廣義城市生態系統?正是這些問題塑造了今日麓湖的方方面面。從某種意義上,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實踐,就是麓湖對未來城市社區的所有定義與探索。9月11日上午,兩岸媒體人來到了成都市麓湖社區,探索未來的城市社區新生態。
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蒞臨天府新區視察,謀劃了建設公園城市的宏偉藍圖。麓湖作為在構想之初,就以實現“生態”為最高目標的城市社區,可以成為一個“透鏡”——透過它,我們可以初探城市生態系統的構成、不同子生態單元的發展路徑與相互影響,以及這些生態如何給予新一代城市營造者啟發,並進而為居住者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
麓湖公園黨委副書記徐棠棣告訴記者,麓湖公園社區是成都市國際化社區的示範點位,也是天府新區建設公園城市先行區的典範社區。“整個麓湖公園社區在規劃建設的時候,就充分的考慮到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這樣一種狀態,真正去體現以人為本,把生態因素真正考慮進去,讓我們的居民從家門走出來就能夠進入到公園,而離開公園過後就能夠回到自己的家裡,讓公園和社區完全連為一。同時在治理機制上面,我們也充分調動多方參與,包括政府、企業,以及在地的社會組織。通過大量的社區社群文化活動的開展,讓我們的居民從陌生人變為熟悉的鄰居,共同去建設一個熟人社區。”他說。
中評社記者瞭解到,麓湖水源自都江堰東風渠的老南幹渠,本是屬於國家五類水標準,可滿足農業灌溉用水,然而卻根本無法提供麓湖所期待的“讓人看見就想跳進去的水”。從2007年開始,麓湖訪遍世界尋找治理水的資源和方式,如今,麓湖的水生態系統在循環不息的運作著,從悄然生長到成為目前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由陸地生態系統轉變為清水型生態系統的人工湖,並獲得了兩項國家專利,也成為城市水治理與建設的“參考書”。然而,生態平衡的脆弱性可以表現在水體自循環過程中任何一個環節,將“住區水”的水質做成“源頭水”是麓湖已完成並將持續完成的目標,也會成為未來城市生態治理的藍圖規劃。
城市的生長離不開商業的發展,從大型百貨商場、“非標”商業綜合體,再到主理人品牌街區,為適應時代需求與不斷變化的生活方式,越來越多的商業運營者開始強調商業的長效發展與可持續平台的創生。於麓湖而言,商業打造的最開始或許是出於對消費功能與場景的補全,隨著多元體驗的不斷引入,麓湖逐漸與城市生活方式愛好者與倡導者們建立了緊密的聯繫。在“創作者友好”的土壤上,“出格”的想法、大膽的嘗試、真實的故事與新生活主張被關注與支持,成為城市創意與商業活力的源泉,持續為城市發展輸入養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