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中國學者:安倍成謎 具民族主義色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12 08:21:36  


看懂小泉之後的安倍,中國仍需努力。
  中評社北京10月10日電/東方早報刊載上海社會科學院亞太研究所副所長王少普的文章說,到前天,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執政正好半個月。美國《新聞週刊》曾用“神秘”二字形容安倍,這裏對他在首相官邸的開局作一個評價,對解開“安倍之謎”或有所助益。 

  主政半個月,安倍主要做了三件事:人事安排、施政演說、外交訪問。

  在頭一件事情上,他貫徹了三原則:其一,注意協調關係,但基本不按派系分派職位。比如,他選擇62歲的中川秀直為自民党幹事長,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中川既屬於自民黨內目前最大的派系———森喜朗派,又在黨內外有著廣泛的人脈———以其歷任自民黨政調會長、官房長官的資歷,有利於保持自民黨內團結,協調好各方關係。

  其二,以候選人是否支持自己的政策、是否具備領導能力作為選擇標準。被任命為內閣官房長官兼綁架問題擔當大臣的鹽崎恭久,原來只當過外務副大臣,但為安倍當選立下了汗馬功勞,因而在新內閣中被委以重任。

  其三,有利於加強首相官邸的領導作用,以確保首相能把握政策制訂的主導權。安倍明確提出要建立官邸主導型的領導體制。上任後,他一下提名五位新首相輔佐官,比原編制多出三人。這幾名首相輔佐官的待遇與內閣大臣一樣,分別主管經濟財政、安全保障、教育改革、綁架問題和媒體宣傳工作。經過這樣的安排,首相官邸明顯比以往強勢。

  再看第二件事。安倍的施政演說不乏民族主義色彩,並突出了修憲的重點。至於其他方針,則在基本繼承小泉路線的同時,注意對其失誤進行調整。

  在日本,安倍被視為民族主義者,同時他也是第一位戰後出生的首相,人們期待他能給日本帶來不一樣的未來。這一點在他競選取勝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此,安倍也是了然於胸,遂在施政演說中,繼續張揚“愛國情懷”,渲染作為“新世代”政治家的責任。

  如果說當年小泉主要是以改革別開生面,那麼安倍則是以對“美麗的國家”的摯愛、以對“新日本”的追求而吸引人。在他的施政演說中,“美麗的國家”一共出現了8次,而“新日本”、“新時代”等詞更出現了12次。民族主義色彩不可謂不鮮明。

  在施政內容上,安倍繼續突出修憲重點,強調修改憲法的必要性,呼籲國會儘早通過有關修憲程式的法案。對於現行憲法禁止的集體自衛權的解釋問題,他表示要具體問題具體研究。這也是日本首相首次在施政演說中主張朝著“允許”行使集體自衛權的方向進行探討。

  鑒於輿論對小泉忽視亞洲外交的批評,安倍提出,日本要向“自我主張型”外交轉換,強化美日同盟,並致力於改善日本和亞洲國家的關係。同時,在“拉致問題”上,他顯出了比小泉更為強硬的立場,表示將成立由他親自掛帥的對策總部,不解決“拉致問題”(人質問題),日本和朝鮮不會實現關係正常化。

  至於國內政策,安倍基本上繼承了小泉路線。日本目前的財政狀況非常嚴峻,加上總人口從去年開始減少,老化問題加劇,安倍主張,以技術革新的力量和開放的姿態為經濟注入活力,推進歲出與歲入一體化的改革,同時減輕國民負擔,建設精幹的“肌肉型政府”,構築可持續的“日本型社會保障制度”。

  從通篇演說來看,關於修憲與對外戰略的表述令人印象深刻,而國政方面的內容則比較一般。這一則可能因為小泉時期的經改政策比較對路,安倍很難從根本上提出取代方案,二則可能因為安倍比較熟悉的領域是安全與外交。

  如果將安倍的施政演說與其競選演說相比,可以發現兩者的基本思路一致,但施政演說的調子要低一些。例如。在修憲問題上,不再明確提出“五年為期”。

  最後是安倍組閣後的國際亮相,可謂舉世矚目。為此,他進行了精心策劃,表現在避免像小泉那樣公開承諾參拜靖國神社,同時批評了前任的亞洲外交。

  在施政演說中,他說“日本加強與中韓兩國的信賴關係,對亞洲及整個國際社會是極為重要的”,並確定中國為出任首相後出訪的首選國度。在北京,他更承諾“絕不讚美軍國主義,也不美化甲級戰犯。我將按照雙方關於克服影響兩國關係的政治困難、促進日中關係健康穩定發展的共識來妥善處理歷史問題”。

  執政半個月,安倍開始表現出某些特點,那就是———富於民族主義色彩,重視集權,但也不乏實用性和靈活性。當然,就像白居易的《放言五首》寫的那樣,“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才需待七年期”,僅憑半個月的執政,要對安倍作出準確評價是不可能的。他未來的所作所為,將為人們提供繼續評價的依據。

 

CNML格式】 【 】 【打 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