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9日電/據新加坡《聯合早報》今天發表題為“中非探索國際協作新風”的社論,指出本月3日至5日在北京召開的中非合作峰會,在多個方面是舉世矚目的。尤其是中國同與會的非洲國家宣布,建立以政治上平等互信、經濟上合作共贏、文化上交流互鑒的“新型戰略夥伴關係”,到底能不能帶來一種國際關係新風,對世界衆多發展中國家來說誠然起著關鍵的示範作用。
社論表示,當然,大會的規模與達致的實質成果本身,便足以讓中國成爲國際亮點,而讓非洲這個多年來幾被遺忘的大陸也再度成爲世人關注的目標。
這是中國自1949年以來召開的最大型中國-非洲集會,共有48個非洲國家的首腦到會。
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在大會上宣布,中國對非洲的援助三年內將增加一倍。據報道,中國企業與非洲國家簽署了16項合作協議,價值達19億美元,協議涉及天然資源、基礎建設、科技及通訊等合作項目。中國總理溫家寶曾在去年底表示,中非貿易額在未來五年會達到1000億美元。
社論分析,縱觀近年來,西方政府與民間的輿論界都曾質疑中國與非洲大陸之間的關係,指爲一種“新殖民主義”。批評指中國在非洲擴張經濟勢力,是把非洲當作石油等原料的供應地和廉價出口市場。大會期間,中國的發言人和與會非洲國家的領導人都曾對這些批評作出反駁。北京强調新措施是爲了“做生意”,不應涉及政治。客觀而論,非洲大陸的國家有數十個,用泛政治化的眼光來看中非關係,也顯然不能說明什麽問題。
重要的是,國際關係是必須與時並進的。自上世紀的五十年代以來,中非關係以及世界局勢其實已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中國建立之初,中國與非洲以“第三世界”的關係稱兄道弟,無疑有著政治層面的考量。七十年代初,中國也靠非洲國家的支持而進入聯合國。
但社論指出,時至今日,東西方冷戰已經結束,發展經濟和結束國家的貧窮狀態是世界的當務之急。同時,非洲國家也都已經獨立,中國對非洲國家的吸引力已不再是如何協助它們脫離殖民統治,而是在農糧、對付傳染病和各項經濟建設等方面的經驗,對重債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貸款債務的免除,以及輸華商品的零關稅待遇。
中非合作峰會落幕後,西方不少媒體都給予正面的評語。德國之聲電臺甚至說,去年非洲經濟增長5%,首先應歸功于中國。聯合國秘書長安南在本月4日發表聲明,祝賀這次大會的舉行。安南說,中國在持續增長和消除貧困方面取得巨大成功,這個經驗對非洲有很大的益處。
社論指出,敏感的國際關係觀察者也赫然發現,中國在今年內其實一口氣主辦了三大峰會:在中非峰會之前,10月底廣西南寧舉辦了“中國—東盟(亞細安)建立對話關係15周年紀念峰會”,6月間上海則舉辦了第五届“上海合作組織峰會”。
這讓中國儼然成爲世界各國領導人的“外交麥加”。三個峰會的特色,則在於圍繞著發展中國家而舉行,並且以爭取雙贏、尊重彼此文化和價值、沒有任何政治附帶條件作爲合作前提。中國能不能在新舊式的“殖民主義”之外獨闢蹊徑,與各國發展協作關係,是未來國際動向中令人聚焦的熱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