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反省抗戰 需要新框架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7-07 13:52:56  


  中評社香港7月7日電╱《中國時報》今日發表文章指出,今年是二戰結束六十週年,二戰傷亡慘重的亞洲各交戰者與前殖民地,不但對二戰的意義沒有共識,還因此陷入新的軍備競賽與仇恨循環,台海兩岸正是這種負面效應最深的受害者。

  文章說,自二戰之後,兩岸的自卑受害意識其實遠較其亞洲鄰國為深。每每遭遇涉外事件,便極易引發內部非理性的情緒,甚至導致自身社會的內耗分裂。同時,二戰的其他參與者,不但不把兩岸當作戰勝夥伴對待,反而視為亂源圍堵,或是當成拖油瓶與棋子。於是兩個二戰受害最深、投入極大的當事人,竟弔詭地成為反省二戰的邊緣人。

  文章說,除了美國,二戰的亞洲戰場沒有勝利者,這場戰爭也變得毫無意義!要從戰爭中記取教訓,更是緣木求魚。雖然北京大搞紀念活動,但迄今也得不到什麼外方響應,只是自拉自唱內銷為主。台北則因時過境遷,以台日同盟為尚,領土尚可便宜遷就,脫殖民的史話更不必講了。

  文章認為,考察問題的沉痾必須對抗戰史觀追根究柢。以往二戰在兩岸只被狹隘地理解為「抗日戰爭」,只是鴉片戰爭後,中國振興的轉捩點。國共則為爭取這抗日功績文攻武鬥。國府說抗日是南京─重慶的壯舉,共產黨在游擊區是七分壯大自己。中共則堅稱自己的游擊大刀砍向「鬼子」,才是民族精神的中流砥柱,服務於全球「先德後日」的大局,抗日的正統是延安─北京。重慶只是事事仰仗美國,陰謀內戰剷除共產黨。
 
  國府遷台後還把狹隘的抗日雪恥觀念灌輸到台灣來,但外交失利與威權瓦解使這種抗日史觀隨之崩潰,倒是日本帝國殖民善治的論點上升為摧毀抗日論述的利器。盟國與殖民地的勝利變成「終戰」,美國也只是仰賴原子彈,才免去登島和日本軍民決戰。二戰與島內人民反對殖民的努力也隱晦不顯,矯枉過正的結果是台灣在戰後反殖的浪潮中被疏離出去,成為缺乏完整主體意識與戰略主動性的大國工具。
 
  文章指出,儘管近年來大陸對較為客觀地研究抗戰正面戰場與美國援助的書刊,採取寬鬆默許的態度,但共黨「一貫正確」、「中流砥柱」的神話仍毫不動搖。中共切割歷史的惡習,自然使盟國面對它繼承抗戰勝利者身分的要求視而不見,戰敗國也不願心悅誠服地和它討論「歷史」。

  文章認為,打破偏狹的抗日與爭奪正統的言說,必須有更遼闊的二戰觀點。二戰和亞洲的抗日不只是為了爭奪地盤或雪恥復仇,它是範圍遠超過一戰的真正世界大戰;是世界多數受到侵略或殖民國家的第一個正義同盟;是全人類反對法西斯威權、軍國主義侵略的集體勝利。聯合國的建立,以及後來一系列反對殖民、反對種族清洗、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化學生物武器、堅決保障人權和弱小民族權利的種種公約,以及防止貿易戰和經濟危機的國際貿易與貨幣體制,無一不是陸續建立在二戰戰勝的基礎上。 
      
  文章提出,只有站在這種視角上,無論是大陸當年的抗日,或是台灣先賢爭自由要民主的反殖運動,甚至日本放棄一切殖民屬土後台澎地位的爭論,才能放在一個正義而包容的框架之中來理解。也唯有以這種觀點紀念二戰和抗日,才能體會到勝利的果實是軍國主義、種族主義和殖民體系的道德破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