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紀念抗戰 不僅僅為了榮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7-14 09:22:08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68年前的7月7日,日軍制造了“七七”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的開始,日本軍隊在此之前,已經侵佔了東北,此後,繼續侵佔華北、華東、華南、華中,並在戰爭過程中,對中國民眾犯下了滔天戰爭罪行。《光明日報》今天發表評論指出,記住這些屈辱、苦難,乃是後人的道德義務。 

  評論指出,“七七”事變也使朝野凝聚、軍民團結。盡管在武器裝備、國家體制、軍隊組織等方面遠遠落後於日本,但國人依然堅守了民族獨立、國家主權,成為全球反法西斯戰爭的一支重要力量。 

  評論稱,自十九世紀末以來,日本與中國形成一種復雜的關系。中國啟蒙者一直熱切從日本那裡學習近代化的制度與技術,日本也有一批人士熱心支持中國的現代化事業。但日本初步完成近代化之後,由於其政治體制存在嚴重缺陷,立刻就走上軍國主義歧途,並越來越明確地將中國作為侵略對象。制造“七七”事變,正是為了試圖徹底征服中國。然而,這場戰爭也讓中日關系有了一個最終的了斷:通過這場殘酷的戰爭,中國徹底扭轉了在與日本關系中處於劣勢的地位,終結了日本軍國主義者佔領中國的夢想。 

  “七七”事變之後的中國歷史可以這樣概括:我們遭到了入侵,我們投入了戰鬥,我們贏得了戰鬥。因此,“七七”事變並不只是中華民族恥辱的標志,也是中華民族走向新生的開端。今天,紀念“七七”事變,除了痛恨日軍的殘暴,我們也為中國軍隊的犧牲精神而自豪;除了懷念死難者,我們也有理由為最終的勝利而喝彩,這勝利是對所有亡者最好的獻祭。 

  評論說,在68年後的7月7日,我們的心靈中更多充溢著自豪和榮耀。在這個時刻,把所有中國人的心凝聚在一起的,是對那些壯烈犧牲的將士的敬仰之情,是對那些無辜死難的同胞的懷念之情。 

  由此,1937年7月7日對今天的我們的意義是:中華民族由此走向了勝利。這樣的認識能使我們更加理性地面對歷史,也更加自信地面對現實。我們的軍事學家應當研究那些偉大的會戰,我們的電視劇應當描寫那些犧牲了的將軍和士兵,我們的孩子應當知道,日本軍隊是在哪一天向中國正式投降的。 

  評論認為,對狂妄發動那場戰爭最終卻徹底失敗的日本,我們更多地是戰勝者對戰敗者的悲憫。我們善意地希望今天的日本人能夠反省,當年日本的政體設計究竟存在何種缺陷,使得軍國主義能夠輕易驅動整個國家走向侵略戰爭,從而把日本民族拖入苦難和失敗的深淵;而整個日本社會,包括日本的知識分子、企業家群體、民眾的集體心理、教育體系等,又應當對軍國主義的興起和泛濫,承擔什麼樣的政治與道德責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