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中時:反思抗日六十周年 誠實面對歷史
http://www.CRNTT.com   2005-08-15 08:56:21


  中評社香港8月15日電╱今天是太平洋戰爭結束六十周年紀念日,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就此發表社論「反思對日戰爭六十周年,誠實面對歷史」。

  社論說,從歷史的記載來看,六十年前的今天,日本正式宣布投降,對侵略國的日本和被侵略地區的國家和人民而言,這都是一種解脫,同時也帶給人們對和平的憧憬和對家國重建的熱切期待。然而一甲子過去了,東亞地區的國家和人民,並不像歐戰結束後歐洲地區的國家和人民,就此免於戰爭的禍害。同樣是結束戰爭六十周年,今年五月間歐美各國,包括同盟國陣營的美、蘇、英、法等國,也包括軸心國陣營的德、義,可以齊聚一堂,共同紀念歐戰的結束。但在東亞地區,卻看不見這種場景,不要說沒有各國聯合集會紀念的場景,甚至包括侵略國的日本,和被侵略的中、韓和東南亞諸國,也幾乎看不到官方出面反省、追思這場曾經給東亞地區各國人民帶來浩劫的戰爭。 

  社論指出,解讀這種怪異的現象,也許不能單純怪罪於各國政府與人民的健忘與歷史失憶,其中的癥結主要源自於作為侵略國的日本,從來不曾為當年軍國主義的侵略行為做出道歉、真誠反省。相對於歐戰的主要侵略者德國於戰後的真誠道歉與反省,在亞洲我們只能看到日本政府有意無意的要巧卸與淡化當年軍國主義分子所犯下的侵略罪行,對於不論是南京大屠殺的暴行,以活體作為細菌戰實驗的慘無人道,以及對徵用慰安婦的粗暴否認,乃至於把戰犯入祀靖國神社並不恤人言的定期參拜,在在顯示日本雖然在六十年前的今天,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但她不只一直欠缺對受戰火浩劫的人們一個真誠的道歉,骨子裡更不曾對當年軍國主義者的侵略行徑有真誠的反省,當然更談不上譴責。相對的,日本還有意的凸顯所承受兩顆原子彈的傷害。然而,物有本末,事有因果,如果不是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侵略戰爭於先,又對盟國的招降擺出焦土頑抗之姿,則這兩顆原子彈根本不可能招呼到日本人的頭上。 
    
  因此,綜括來看,太平洋戰爭儘管已經結束滿一甲子,但東亞地區人民並未能真正享受免於戰爭的自由,更談不上彼此攜手共創和平繁榮新局,很大部分與日本政府未能真誠面對戰爭檢討反省有關,我們對於日本政府這種短視的作法與缺乏擔當的勇氣,不只感到遺憾,同時更覺不齒。 
    
  社論認為,日本政府要淡化甚至掩飾這一段歷史,容或有其內部統治上的理由,但更令人感到納悶不解的是,作為日本侵略戰爭主要交戰國的中華民國,先是在隨後的國共內戰中落敗退守台灣,以致衍生國共兩黨誰才是對日抗戰真正主導者之爭的歷史公案。而後在台灣的這五十多年歲月,儘管中華民國的名號一直存在迄今,但在國民黨兩蔣主政時期,由於聯日反共的戰略考量,並未認真追求太平洋戰爭的責任歸屬,其後的李登輝和民進黨主政時期,則更因濃郁的親日情結或去中國化思緒,竟然步武日本,有意無意的選擇淡化或遺忘這一段曾經發生過的史實。最終則是出現今天這種面對抗日勝利六十周年的歷史性日子,當國者竟似事不關己未加聞問。 
    
  社論最後說,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應該被忘記。發生於六十年前的中日戰爭和太平洋戰爭,不只曾經對交戰國的廣大人民帶來重大的傷害,這場戰爭的影響更是極為深遠。如果日本戰勝,不只中華民國覆亡,台灣也迄今仍是日本的殖民地,豈容有當家做主的餘地。而日本雖然戰敗,中華民國經過八年戰爭的耗損,導致在國共內戰的敗退。如果當年解放軍一併解放台灣,台人將無法倖免於文革的浩劫,又豈有當家做主的空間。歷史的造化,使中華民國先勝日本免於亡國,國共內戰則是敗而未絕,中華民國來台灣,中華民國在台灣,乃至於中華民國台灣化,對日戰爭勝利都是屬於關鍵性的地位。因此今天的中華民國政府,未能正視這段歷史事實及流變,有意無意使對日戰爭從國人的歷史記憶中消失,不只是對歷史事實的不尊重,更是一種無知短視的做法。「誠實面對歷史」,歐戰結束六十年,歐美各國基本上已經做到了,但在亞洲,不論是侵略者的日本,或是被侵略的中華民國,卻不約而同選擇漠視、淡化甚至扭曲歷史,我們不能不對此表達深沉的遺憾,更期待誠實面對歷史才能帶來恆久的和平。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 【打 印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