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時報:歐美應吸取紡織品配額的教訓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08-31 10:59:32  


  歐盟對中國紡織品設置進口配額的做法遭遇慘敗,人們對此批評和嘲弄,但現在是為它說幾句公道話的時候了。異乎尋常的是,這不經意間幫了自由貿易的忙,因為它暴露了非自由貿易顯而易見的荒謬之處。

  開放市場經濟上的益處雖然確確實實,但很難精確量化,因為這種好處是長遠利益,而且範圍廣泛。但對實施者和實施對象而言,貿易保護的成本更容易確定。自歐盟6月份洋洋自得地敲定配額協議以來,人們看到的成本再清楚再殘酷不過了。

  人們本以為配額協議會給市場帶來確定性,但事與願違,隨著受阻的中國紡織品在歐洲港口堆積如山,協議帶來一片混亂。歐洲健康的零售業嘗盡了苦頭,但慘澹的歐洲紡織業並沒有新增任何就業機會。的確,事實可能證明,配額制基本上是徒勞之舉,因為來自中國的進口將及時被來自其他發展中國家的進口,而不是由歐洲製造的產品所替代。儘管如此,由於零售業陷入混亂,歐盟各成員國在解決措施上爭吵不休,上周還上演了奇怪的一幕:歐盟同意放寬限制,並懇求中國政府幫助解決歐洲人自己造成的問題。
   
  事情還不僅如此。中國與歐盟的紡織品協議很快就會引起美國人的仿效,這標誌著80年代不光彩的“受管制”貿易政策又死灰復燃。當時主要是針對日本,但這些政策非但沒有削弱日本的競爭挑戰,反而加劇了挑戰,提高了日本出口商的利潤率,還促使其轉向高端市場。

  烏拉圭回合世貿協定宣佈禁止多種“受管制”貿易政策。紡織品配額協議即使沒有違反這一禁令的條文,也玷污了它的精神。但不大可能有人去驗證配額協議的合法性,因為沒人有強烈動機對其進行置疑。

  歐盟的慘痛教訓歷歷在目,但如果認為這些教訓能讓人們馬上吸取,那就有點太樂觀了。美國在計畫簽定類似的協議,這就與歐盟的教訓相背。更確切地說,近期種種跡象表明,希望保持西方市場開放的力量,和那些奮力封閉市場的力量之間的鬥爭,可能會更加激烈。

  中國很多行業具有巨大超額的產能,生產商們又不惜代價瘋狂努力維持產量,這些都將使中國出口量在可預見的將來一直保持上升態勢。中國國家主席胡錦濤下周訪美期間,肯定會拿出一些出口大定單,以努力減輕中國的衝擊。此舉也許能討好波音(Boeing)和通用電氣(General Electric)之類的公司,但不大可能取悅那些無力與中國競爭的美國弱勢生產商。

  中國的入世協議給了這些弱勢生產商潛在的強大武器。協議規定,在2012年之前,其他國家有權對中國所有出口產品(不只是紡織品)進行合法限制,而且採取限制措施的標準沒有世貿組織規定的那麼嚴格。迄今為止,這一武器還沒有開火。但貿易史表明,當有權使用這一武器時,使用武器的壓力也就隨之出現。

  但壓力不總是單向的,也不會沖向所有領域。中國是部分產品的出口大國,比如廉價的電視機和DVD機等。這些產品美國和歐盟幾乎不再生產,西方在這些行業再也沒有就業機會需要保護了。

  更重要的是,貿易拓展,外國直接投資,全球外包業務的增長,和跨國供應鏈,都在改變貿易政治的動態。通過加強各國經濟及其國內產業的相互獨立性,上述趨勢已使許多生產商對進口限制的成本更為敏感,並產生了反對限制的新動機。

  那就是半導體和資訊技術設備製造商在90年代勸說政府取消其產品關稅的原因,這些製造商把生產加工的不同環節放在世界各地工廠進行。同樣,喬治•W•布希(George W. Bush) 3年前強征鋼鐵關稅,不料激起了美國鋼鐵用戶的強烈抗議,最終導致這些關稅的廢除。

  但全球化只發展到重新定義商業私利的程度。華盛頓當前的恐華氣氛,已使許多美國在華製造企業害怕自己可能成為目標,紛紛尋求庇護。這已導致過去積極遊說反對限制中國商品進口的人幾乎鴉雀無聲。
此外,跨國企業仍有支援採取貿易保護措施的時候,即便他們也曾是貿易保護主義的受害者。證據是,數年前,日本汽車企業曾秘密支援歐盟採取措施,限制韓國對手進入歐洲。

  這些事件潮起潮落錯綜複雜,但歐盟在紡織品問題上的慘敗肯定不會是分水嶺,也不會減少有貿易保護念頭的生產商步步緊逼的力度。但如果能使政客們在屈服于生產商要求之前三思而後行,這還至少有些好處。

                                               文章來源:英國《金融時報》 


    相關專題: 紡織品 從市場之爭到談判桌上鬥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