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報界元老思想轉向 小泉遭遇晴天霹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9 21:42:16  


  中評社香港3月9日電/新加坡聯合早報8日載文說,日本新聞界最近的“大新聞”,是報界元老、《讀賣新聞》主筆兼集團總裁渡邊恆雄思想“轉向”了。他呼吁日本人要主動反省二戰,還公開反對日本首相小泉純一郎繼續參拜靖國神社。

  文章說,渡邊已年近80,但依然活躍於日本輿論界。他在《讀賣》長期執掌大權,自然就成了保守政壇的一大旗手,而他的“轉向”雖然未必帶來石破天驚的效應,但對困守外交愁城的小泉卻明顯是個晴天霹靂。

  首先,渡邊去年6月在《讀賣》發表了一篇題為《加緊建設國立追悼設施》的社論,間接反對小泉繼續以首相身份參拜靖國神社。接著,又在今年1月與競爭對手《朝日新聞》總主筆若宮啟文進行了一次罕見的報界兩巨頭對話,就靖國神社和亞洲外交等問題發表意見,還將對談內容發表於朝日新聞社的《論座》月刊上。

  2月11日,渡邊成為美國《紐約時報》的特寫人物。在該訪談中,他一改以往堅持的國粹主義論調,呼吁日本人主動反省侵略戰爭,並公開反對首相參拜靖國神社。22日,澳洲《悉尼先驅晨報》刊出類似的訪談,渡邊同樣坦言,“靖國神社及其戰爭博物館‘遊就館’錯誤地講述了二戰和日本歷史”。

  令人更為震驚的是,渡邊竟對《紐約時報》訪員說,“小泉這個人不懂歷史、哲學,不學習,沒文化……因為無知,他才會說出‘參拜靖國神社有什麼錯?’這樣的蠢話。”誰能想到,在國外如此炮轟小泉首相的人,竟然是日本保守勢力代言人《讀賣》的掌舵人呢?渡邊的“轉向”震驚新聞界,也震撼保守政壇。

  渡邊已年近80,但依然活躍於日本輿論界。他在《讀賣》長期執掌大權,自然就成了保守政壇的一大旗手,而他的“轉向”雖然未必帶來石破天驚的效應,但對困守外交愁城的小泉卻明顯是個晴天霹靂。

  即將下台的小泉原本希望有個“有終之美”,不料中途卻殺出程咬金,不僅打破了保守陣營和自民黨臣服於小泉劇場政治的最後寧靜,還可能使小泉的復古計劃,即重建戰後首相參拜靖國神社體制的戰略胎死腹中。

  日本有五份頗具規模的全國性報章。以銷售量來排名,日銷約1000萬份的《讀賣新聞》獨佔鰲頭,接著是有800萬個訂戶的《朝日新聞》,然後是發行近400萬份的《每日新聞》,超過300萬份的《日本經濟新聞》,最後才是發行約190萬份的《產經新聞》。

  《讀賣》不僅是當今日本銷量最大的報章,也是世界發行量首屈一指的平面媒體,但卻不是日本公認最具權威或最具代表性的報章。因為它立場保守,而且欠缺特色,只受到標準日本人的推崇。日本人的讀報傾向,是工商界必讀《日本經濟新聞》,學術界和知識分子不得不讀《朝日新聞》,而一般人卻習慣選購《讀賣》。

  渡邊是成功的報人,同時又是很富傳奇性的人物。他1926年生於東京。1945年7月剛考入東京大學文學院就被征召入伍,當時日本已接近侵略戰爭的尾聲。更富戲劇性的是,在天皇宣布投降前兩天,他被軍隊除名,因此得以回返大學繼續學業。

  大學畢業後,渡邊考進《讀賣》當記者,開始了漫長的報人生涯。他從記者、政界跟班記者,到華盛頓特派員、總編輯、社論主筆,最後成為社論主筆兼報社總裁,甚至成為該報職業棒球隊“讀賣巨人”的球團主人,可說平步青雲。他跑政治新聞,認識不少政界人物,其中就包括後來成為自民黨首相的中曾根康弘。他們至今還保持密切聯系。

  《讀賣》一直都支持日本保守勢力,而渡邊也在鼓吹復興民族主義方面不遺余力,因此對保守政界具有影響力。1994年,他領導的《讀賣》不僅主張修憲,還率先發表私家版的《憲法修正草案》,鼓吹承認自衛隊為合憲的軍隊。過後,不少主流媒體也跟進,不僅民眾的護憲聲音開始減弱,連政黨的修憲、創憲風潮也吹亂了日本政壇。在整體保守化過程中,《讀賣》確實扮演了推波助瀾的角色。

  《讀賣》從保守轉為極右,一是受到日本整體保守化的影響;二就是受渡邊個人政治思想所左右。有人分析,渡邊在學生時代因為厭惡戰爭、討厭天皇制、渴望民主改革,思想曾經左傾,並於1946年加入日本共產黨。但他後來因批評日共又遭開除黨籍,從而產生與日共不共戴天的情緒。由於渡邊的第一次思想轉向,《讀賣》也就表現得更加右傾。

  渡邊很好學,也善於思考,做事一絲不苟,唯獨個性超武斷,為人專制,新聞界因此給了他“讀賣獨裁者”的封號。他不能容納異己,凡與他意見相左的社論委員都被迫離開,《讀賣》遂有越來越濃的個人色彩和鮮明的保守主義傾向,最後成了日本保守勢力代言人。

  在日本輿論界,公開主張修憲,承認自衛隊為國家軍事力量的傳媒,除了極右的《產經新聞》,就是《讀賣》了。這家報章甚至越俎代庖,刊登私家版的《憲法修正草案》,這在日本傳媒史上還是第一次。但小泉五次參拜靖國神社,令亞洲鄰國義憤填膺,中韓兩國甚至杯葛與小泉進行首腦外交。渡邊認為這將使日本陷於外交孤立,破壞了國際形象。

  因此,渡邊是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宣布要與小泉劃清界線。他的轉向不是要拋棄自己所信奉的保守主義,反而是要堅守保守主義主流監護人的職責,結合自由主義的《朝日新聞》,企圖給小泉施加壓力。美國《紐約時報》就有銳利的分析,直指渡邊此次發難,是“影子將軍,力圖要改變日本”。日本傳統右翼思潮中,確有不少人抱著這種憂國憂民的思想。

  進一步分析渡邊,將不難發現,二戰體驗對他的影響依然深刻。他在《論座》的對談錄中就坦言:“我今年已79歲。如果我們這些人都死了,就沒有人知道那場戰爭的真實程度。對戰爭問題的討論將變成觀念上的爭論而已。因此,我必須把自己親身體驗的歷史真實留在世上,讓日本人自己清楚,當時的日本軍隊是何等的慘無人道。如今雖然在南京大屠殺的死亡人數上有爭議,但無論是殺死3000人、3萬人還是30萬人,都不能抹殺屠殺的事實。”

  渡邊雖然保守,但他的戰時體驗,使他對戰後日本的發展趨勢,特別是冒險主義的復興感到忐忑不安,也產生了非力挽狂瀾不可的沖動。《紐約時報》評述渡邊的轉向時就強調,在人生的黃昏時刻,日本神秘的傳媒大佬之所以從幕後走出前台,首先是自己感覺來日無多,其次是不忍日本重蹈覆轍。

  渡邊對《紐約時報》說,“小泉參拜靖國神社是他根本不懂歷史,因為神社供奉的二戰頭號戰犯東條英機,跟德國的希特勒並無差別”。又說,極端右翼歌頌“神風敢死隊”英勇,其實他們只是待宰的羔羊,一個個低著頭,步履蹣跚,甚至是被人推進機艙的犧牲者。因此他主張,“除非日本能對戰爭中的所作所為進行檢討,否則日本永遠不會成為一個成熟的國家”。而改變日本國民對歷史的態度,就是改變日本的第一步。

  國際輿論重視渡邊的轉向,顯示日本統治階層內部開始在分裂,一是對中國崛起有不同的認知,二是對二戰的認識依然心存僥幸,三是對日本的未來感到迷糊。

  渡邊最擔憂的是,日本繼續自說自話,否認侵略戰爭,甚至美化軍國主義,會讓日本年輕一代繼承錯誤的歷史觀,使日本的國際形象更加惡劣,也讓日本喪失參與亞洲發展的機會,結果是自斷生路。

  渡邊的轉向產生三個影響:一、改變了日本傳媒一致脫亞的傾向,目前五大報章只剩下《產經新聞》繼續支持小泉參拜靖國神社,對抗亞洲;二、喚醒美國和西歐傳媒,必須關注日本的思想動向,讓日本復古無疑是讓日本重蹈覆轍;三、自民黨內的穩健派正開始抬頭,他們會用建設非宗教性悼念設施取代靖國神社,以此擺脫小泉制造的排外怪圈,也以此打破小泉高人氣的神話,結果將改變小泉下台還要成為“造王者”的異常現象。  


    相關專題: 不顧鄰國感受 小泉再拜靖國神社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