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永久守望台灣光復的決心和信念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0-25 08:53:01  


  中評社香港10月25日電╱今天是台灣光復60周年,《新京報》發表了題為“永久守望台灣光復的決心和信念”的社論說,60年前的今天,歷史還台灣以公道和正義。這一天,隨著同盟國中國戰區台灣省受降儀式在台北舉行,反抗了整整半個世紀日本殖民侵略的台灣人民終於求仁得仁,求愛得愛。從當日起,台灣及澎湖列島已正式重回中國版圖,所有一切土地、人民、政事皆已置於中國主權之下。

  社論表示,在1894年甲午戰爭之後,日本軍國主義以武力強迫當時的滿清政府簽署《馬關條約》,“割讓”他們覬覦已久的台灣和澎湖列島。從此,台灣就陷入了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日據當局不但在台灣進行政治經濟上的統治,更從文化上推行“皇民化”教育,企圖瓦解台灣人民的歷史記憶。整整51年的日據,給台灣社會留下了無比沉重的陰影。

  但是政治是一時的,而歷史則是永遠的。台灣人民記憶中的20世紀上半葉是充滿了血與火的歷史,也是台灣民眾從自發的反殖民到自覺的反殖民鬥爭的歷史。從自發的爭取民族解放,到自覺的反抗侵略,台灣人民在這個過程中強化了對於中華民族的身份認同。只不過在這種認同的過程中,台灣飽嘗了離家的苦難,也加深了兩岸民眾尋求國家統一的信念。

  社論指出,與此同時,整個中華民族也在現代化過程中,真正完成了現代國家意識的啟蒙與構建。在20世紀上半葉充滿了戰爭與殺戮的世界歷史中,大陸同胞和台灣同胞一樣,是在被壓迫被殖民,甚至以赤手與飛機大炮相抗爭的現實中,形成對現代國家主權和統一的理解。因此中華民族求統一、求自由的決心也是在血與火的考驗中形成的。這種決心浸透了太多的鮮血、太多的生命,因此格外沉重。

  社論認為,台灣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的反抗殖民歷史,也是中國反抗殖民歷史的重要組成。1945年台灣的光復,是整個中華民族走出殖民歷史的重要一步。從19世紀末風起雲湧的反殖民反侵略鬥爭開始,大陸同胞從來都是視台灣為骨肉血親。《馬關條約》簽署之日,在大陸,來北京會試的18省千余名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讓台灣。東南各省民眾或捐輸餉銀,或結隊赴台,支援台灣軍民。在1941年中國對日宣戰的聲明中,中國政府宣布將“收復台灣、澎湖、東北四省土地”。

  同樣,沒有整個民族反侵略鬥爭的勝利,就沒有台灣的光復與重建。台灣的光復及殖民歷史的終結,不但是台灣人民的勝利,也是大陸人民的勝利,更是中華民族在民族獨立與解放運動中取得的輝煌成果。兩岸人民分享了1840年以來中國反抗侵略的第一次偉大勝利,也分享了對於現代國家主權和統一的理解,更分享了中國在現代化進程中付出的代價和獲得的經驗。無論是民族源頭、社會發展,還是政治理想,經過了戰爭的洗禮,兩岸的歷史記憶是完全相同的。

  社論說,60年來,光復的意義仍然存在。中華民族60年前光復台灣的決心,從來沒有因為兩岸政治生態的變化而發生改變。這種力量不但來自大陸,更來自台灣內部。尤其是當少數台獨勢力,不但在挑戰中國人對於現代化國家的理解,更在挑戰中華民族在60年前就已形成的光復決心之時。須知,半個多世紀前,日本軍國主義傾一國之力,都無法撼動中國人在光復台灣、尋求自由與解放的歷史進程中的決心。

  社論指出,“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60年後,在兩岸人民重新回顧光復的歲月時,人們再次探訪現代化啟蒙的雪泥鴻爪,叩問中華民族寸土必爭的決心,最難忘記的是人們曾並肩為之拋頭顱洒熱血的目標。這些都已經深深烙印在今天兩岸的同一個民族性格中,值得人們永久守望。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