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16日電/溫家寶總理14日結束了對澳門短暫視察,期間總理走訪澳門多個地方,深入家庭、街市、文化遺跡。逛官也街時,溫總理走到一對母子面前,用溫暖的雙手輕撫小童面孔,母親則說:“溫總理,我們已經等你兩小時啦!”溫總理即答“對不起”。
羊城晚報報道,居民不惜在街上等候兩個多小時,為的是見溫總理一面。而溫總理的一句“對不起”,令這個母親深感舒心和溫暖。我們讀此新聞,又何嘗不是動情動容?從新春佳節在農村看望五保戶,給老人噓寒問暖,到在訪問澳大利亞期間會見華僑、華人代表時給老華人讓座,從蹲在村邊田頭和莊稼人說農事,到工地食堂中和工友們一起吃飯……溫總理身上有太多太多的親民故事。
這些年在一些地方,一有活動,孩子就被當成道具搬出來使用。比如在一些慶典儀式上,為了等候領導,孩子們或在隆冬的寒風中凍得縮成一團,或在盛夏的烈日下曬得汗流浹背。沒有誰因此而對孩子說一聲“對不起”。不僅孩子,甚至連大人也難逃“道具”之擾。前不久鄭州一群環衛工人,因為要配合官員“慰問”,被指令早早來到廣場等候,工人們在冷風中苦苦站立了3個多小時,等來了官員總共一分半鐘的慰問。沒有誰因為姗姗來遲來對環衛工人說一聲“對不起”。
今天許多地方,都在不斷地給官員開班上課。“充電”自然是好的,也是要的,然而除了“充電”,依我看還須一個“補課”,就是補一補何謂公僕這一課。教材不妨就用溫總理的親民、愛民事跡。這一課補上了,才會有“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基本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