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邊緣化 學者促台改弦易轍 脫美入亞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1-22 16:14:44  


  中評社香港11月22日電╱APEC(亞太經合會)落幕,隨之美國總統布什訪華,顯示世界重心逐步位移,並向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東半邊聚攏,而在這一區塊中,台灣有最好的地緣中心位置,位居全世界進入中國大陸門戶的樞紐,卻面對被「邊緣化」的議題。

  《中時電子報》今日報導說,台灣面對的被「邊緣化」危機並非一夕造成,它涉及不同的複雜面向。該報為此特地專訪三位不同領域的學者及專家,由台灣出發,剖析布什亞洲行、中國崛起,以及台灣應否向韓國學習,採取「脫美入亞」的新策略,開創台灣的新機會,等等。

  美國聖若望大學李本京教授認為,美國勢力進入中亞,但企圖並未成功,這回布什在出席APEC後順道出訪蒙古,基本上是持續冷戰架構的工作,美國是否在建構圍堵「中國崛起」的防線,見仁見智,但它有一個重點,即美國已認知到中國的重要性,不能不承認現在的中國,與五年前的中國是不同了。

  布什上任迄今,已訪中國三次,也與國家主席胡錦濤交手多次,在「不能忽視中國」的認知中,到底美國應與中國維持「互為對手」或「工作伙伴」的關係,此刻的布什政府已面臨矛盾、複雜的棘手難題,如布什一方面希望中國應與鄰近的亞太諸國維持和睦關係,一方面要求中國不應過分發展軍力,由於面對「中國崛起」找不到因應之道及出路,此刻的布什政府充滿著矛盾,即在顯現焦慮的同時,又希望能在中國找到機會。

  中國已是亞洲領袖的事實,已無可質疑,當以中國為核心的東亞經濟共同體成立時,美國被排除在外,甚至APEC再也無足輕重,台灣地處地緣中心,為了台灣的利益,必須與區域內的國家妥協,與不同的經濟體展開對話及交流,長遠而言,「脫美入亞」是可考慮的發展策略。

  對台灣而言,美國不是唯一的守護神,也不必是萬靈丹,世界重心正在位移,即使追求亞洲和平,美國都已有求於中國;因此,台灣在面臨邊緣化危機時,當務之急是不要再刻意把中國當成敵人,不統一,也不必搞獨立,兩岸要和平共存,在經濟上共創雙贏。

  台灣學者陳一新教授認為,聲望跌至谷底的布什,此趟亞洲行,主要是想在國內聲望重挫的劣勢中扳回一城,甚至於搶回逐漸流失的亞洲議題主導權,只是布什政府的外交政策,一再在亞洲處處碰壁,面對中美勢力的消長,布什這回訪問蒙古,是在製造給中國的壓力,要談圍堵,美國也知做不到了。

  台灣是有很好的地緣位置,但被意識型態綁住了,難以施展,把台灣拖進邊緣化;以民進黨而言,原本具有比國民黨更好的談判優勢及籌碼,可以向大陸爭取到最好的條件,要到最好的好處,但是,終究因意識型態完全無法發揮。

  處此國際政經局勢重組的此刻,台灣即使要面向海洋,也要兼顧島內不同政治光譜的需求,最佳策略是:取得美國的安全承諾,拿到大陸的經濟市場。

  台灣,與其耗在抗中的慘淡前景中,不如以現有尚存的實力,搶搭這班以中國為核心的亞洲列車,才是台灣生存與發展之道。

  資深媒體人彭惠仙認為,台灣利益≠台灣建國,台灣「靈魂」流失中。台灣要「脫美入亞」,脫得掉嗎?畢竟主導權及主控權都不在台灣手中,它有高度困難;長期以來,台灣主政者一直在做的政策是拖(住)美聯日,再加一個拉中。

  雖然沒有門票,但「入亞」是台灣不得不的選擇,只是處在美中日三大之間,台灣要「拖美聯日拉中」,台灣應各給多少百分比?這是機會,但一旦處理不好也會變成四不像,會把台灣僅存的利基一點一滴消耗掉。

  台灣是亞太地緣中心,也是世界進入中國的窗口,大陸的崛起,已成區域內的老大,面對這樣的趨勢,在考量台灣利益時,應更審慎的思考,比如台灣利益與“台獨”之間的關係,應如何釐清,所謂利益,包不包括尊嚴?

  沉浸在顏色內耗中的台灣,愈來愈喪失做「台灣人」的機會,一波又一波、寧靜無聲的「慢性移民」,正在出走,其中含蓋文化,經濟,教育等各界的台灣菁英,這種出走,與階級無關,是一種靈魂的出走,當「台灣靈魂」相繼出走,台灣還剩下什麼?拚選舉,終究要拚什麼?    


    相關專題: 布什訪華 期待有實質成果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