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馬英九兩岸論述 各方該如何接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30 10:36:03  


  中評社香港3月30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和平與繁榮之外:馬英九的兩岸論述拼盤〉的社論說,馬英九訪美之行再度為自己與藍營蓄積了更上層樓的政治資本。儘管綠營依舊磨刀霍霍開爭搶著要批馬,但對馬英九而言,他所著力的戰場,已經從朝野推進到了兩岸。換言之,馬英九此行真正想打開的空間,其實是他的「兩岸論述」,他直接說服的對象是華府,間接傳達的訊息則是指向北京。撇開二○○八的議題不論,馬英九已經藉由此次訪美,置入了他在台美中三邊關係中可以操作的槓桿。

  社論說,論內涵,馬英九這回在美國所傳達的「兩岸論述」,其實沒有太多新意,翻來覆去講的就是那幾句話,如主張以「五要」來推動兩岸對話,並宣稱此舉符合美國利益;再如強調要讓台灣未來扮演「和平製造者」而非「麻煩製造者」角色等,都是不帶任何火氣,也不會引發爭議的語言。他更動員了許多正面價值的修辭,如和平、繁榮、穩定、交流等,這種修辭風格的表述形式,原本平淡無奇,但就是因為有了陳水扁元旦文告與終統論的襯托,反而形成某種的鮮明的對照。某種程度說,馬英九似乎刻意營造某種印象,顯示他並不是那種會動輒製造「驚奇」的領袖!

  進一步說,馬英九的兩岸論述很像是個經過精心挑選,再刻意組合拼貼出的「大拼盤」。他重拾被綠營推翻的「九二共識」,添加去年“連胡會”所達成共識的部分內容(如兩岸簽署和平協定),甚至還吸納部分綠營的主張,例如他將陳水扁有意廢棄的「四不一沒有」,完整的接收過來,強調這就是他所謂的「維持現狀」;他也一再重申台灣的未來,必須由全體台灣人民決定,這正是綠營經常使用的語言。他主動提二二八,談台灣被孤立的悲情,也就北京一再打壓台灣外交空間向大陸嗆聲,這些切入議題的方式已經不是傳統的國民黨論述,但與綠營的主流論述間還是有明顯區隔。 

  社論指出,耐人尋味的是,在軍售議題上,馬英九此行其實並沒對美國做出新的承諾,但華府顯然已經接受他對「合理」軍售的說詞。在「主權」議題上,馬英九「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的說法,現階段北京也不可能接受,但也未見北京有任何立即的嚴詞反駁;在朝野議題上,馬英九也儘量避免使用引發對立的言詞,甚至返台前還拋出扁馬會的倡議,讓綠軍好整以暇的批馬陣仗,有些使不上力。可以這麼說,馬英九的兩岸論述,不一定能讓各方都感到滿意,但也不致激起任一方立即情緒反應。 

  社論認為,所以現在的課題,反倒是各方怎麼接這個球了。先談執政黨這邊,除了為批判而批判之外,大家其實也都在關注,綠營會怎麼回應馬英九所提出的兩岸論述,全盤否定嗎?如果認定馬英九的主張一無可取,那麼綠營就得更積極的證明,他們的“終統”、“新憲”、“積極管理”等論述,確實能夠有效的解決問題,甚至打開兩岸僵局。執政黨必須有所警覺,馬英九的部分主張已經在向淺綠挺進,如果未來只是拿深綠的路線去防堵馬英九的話,被邊緣化的一方絕不會是馬英九。 

  同樣受到關注的則是北京的反應。相對於民進黨,北京應該樂見馬英九再度重拾「九二共識」、繼續堅持「四不一沒有」,但大家真正關注的重點並不在這裡,而是接下來北京會怎樣因應馬英九所提出的「暫行架構」、「和平協定」等主張。要知道在當下的台灣,認同“中華民國”、爭取國際空間是沒有藍綠分歧的,北京如果不願轉換思維,繼續堅持以「中央對地方」、甚至「內外有別」的方式對待台灣的國際參與,那麼阻礙兩岸善意互動的責任,就不在台灣這邊了。 

  社論認為,或許可以這麼說,藉由兩次出訪的機會,馬英九成功的讓一個曾經被擠壓的「維持現狀」論述,重新打開活動空間,有人可能批評其是「新瓶裝舊酒」,也可能譏其是拼裝的「大雜燴」,但在經歷數年藍綠零合對抗後的台灣,要尋求民意的最大公約數,不正是只能這樣?最後一個有趣的問題或許是,馬英九的「兩岸論述」如果有其積極性與可操作性,難道還是只能等到二○○八的大選揭曉後再議?  


    相關專題: 國民黨兩岸政策 馬英九定調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