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報財經新聞:孤獨的演員 無奈的結局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5-12-22 08:47:39  


  中評社香港12月22日電╱立法會昨天以三十四票贊成、二十四票反對,先後否決了○七年的行政長官產生辦法,和○八年的立法會選舉辦法,至此,政改檢討和制訂方案的工作正式結束,由於無法通過新方案,○七╱○八年的選舉只能在目前的框架下進行。

  香港《信報財經新聞》今天發表題為「孤獨的演員 無奈的結局」的社評指出,昨天立法會的辯論,絕大部分觀點都耳熟能詳,並無新意,投票結果也早在預料之內,換句話說,自政改五號報告書公布至今,政府的游說工作並不收效,泛民主派利用綑綁政策整合的二十多張反對票,由始至終都沒有被政府分化、拆散,從策略上看,政府這次是慘敗收場。

  社評說,泛民主派的投票取向,政府沒有可能不明白,為何提出政改方案時,行政長官會「信心爆棚」,明確表示不會有修改空間,在完全沒有討價還價的情況下,行政長官仍然深信政改方案可以在立法會得到多數通過?

  社評表示,很明顯,曾蔭權認為他與民主派的「交情」,足可以令游說工作得心應手,令政府有足夠票數通過方案,這種以主觀意願和個人關係代替客觀分析、依靠制度的思維,最終證明行不通;事實上,從昨天贊成票和反對票的分配情況來看,立法會內建制派和反對派的投票模式跟董建華年代有何不同?答案是幾乎一模一樣。換言之,現在議會內的政治生態並沒有因為新行政長官上場而出現根本變化,建制派在北京「吹雞」之後自動歸邊(一度聲言會投反對票的詹培忠議員應是其中一個例子),事實證明,由始至終都支持政改方案的仍然是自由黨、民建聯和其他中方友好人士,在游說拉票過程中,曾蔭權的「個人關係」幾乎完全不起作用。

  社評指出,由於曾蔭權的任期僅得二年,而政改是他任內最重要的工作,為了顯示他能前任之所不能,在政改問題上盛傳他向中央領導人「拍心口」保證可獲部分民主派投支持票,結果令政改方案成為關乎他個人榮辱的重要戰役。如果冷靜地作客觀分析,民主派和反建制勢力「倒董」並非完全因為董建華表現不濟,董代表的權力來源(中央委任、非民選)和既得利益階層才是民主派和反建制勢力鎖定要「倒」的目標,董的施政失誤,只是加快了他下台,而曾上任時的強勢,也只能拖慢這個過程;套用中共的術語,民主派和反建制勢力與行政長官對�幹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明乎此,曾蔭權除非打算跟泛民主派妥協出一個政制方案(但北京未必接受),否則單方面由政府提交建議而又希望泛民主派無條件支持,實在是不切實際的妄想。

  也許是明知事無可為,北京對政改報告一直保持低調;主持其事的政務司司長許仕仁也是輕鬆得可以,到了緊急關頭,曾蔭權還是要親身上陣在街頭「嗌咪」;至於在最後階段以徵集簽名支持政改方案的民建聯(在諮詢初期異常低調),他們明知方案一定會遭否決仍然落力演出,一方面是向中央顯示「已盡了人事」,另一方面又可以把行政長官拉過來成為政治盟友—經過昨天投票後,曾蔭權不得不倒向建制派一方,因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行政長官必須還建制派這筆政治債。

  社評認為,環顧支持政改的各個派別都予人「量力而為」的感覺,惟獨行政長官一個人落力演出,試圖以個人力量改變大局,最終證明此路不通!

  社評說,一個在民主進程上稍作寸進的政改方案,理論上總比原地踏步好,但卻被號稱爭取民主的泛民主派否決,如此結局,到底是民主的勝利?還是民主派的勝利?政改投票結果,令港人感到萬分無奈,永遠沒有贏家的政改宿命結局,似乎仍然不斷地在循環發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