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香港電影局首務應培訓編劇人才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10-23 10:43:27  


  中評社香港10月23日電/特首曾蔭權在其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中提出:將會成立由業界人士組成的電影發展局,協助工商及科技局長全面統籌有關政策、規劃和人才培訓、海內外推廣等工作。

  《大公報》今天發表社評說,在這份被一些人評為“進取不足”的施政報告中,成立電影發展局與推出幼稚園學券制,可說是最具創意的兩項新猷。特區政府對電影業的關注誠意和重視程度不必懷疑,早在一九九八年,特首董建華的首份施政報告,電影業即已佔去不少篇幅,而且有具體措施配合,包括指定新界大幅地皮用於興建片場、撥款一億元成立電影發展基金以及提供銀行貸款保證等,董建華還親自出席了電影金像獎的頒獎禮。然而,這一切努力似乎都未能奏效,港產片仍一步一步陷入低谷。

  據統計,港產片○三年為七十九部、○四年六十四部、○五年五十七部,今年則只有約五十部,產量逐年下降,不要說不能與八、九十年代全盛時期年產三百部相比,就是九七回歸之年,港產片仍有一百五十多部,不足十年間產量下跌了近三分之二。而據最新數字,今年至十月份為止,港產片票房收入合共為二億元,其中收入超過一千萬的只得七部,亦屬“十年新低”。

  社評說,面對令人不安的數據,要挽救、協助港產片走出困境,首先必須找出“病根”之所在,然後對症下藥,否則,即使成立電影發展局,或再增撥更多資源,恐怕也只能是“隔靴搔癢”。而當前港產片的最大問題或“致命傷”,不在資金、不在演員、不在技術,甚至不在盜版,而在於“一劇之本”──編劇人才缺乏和劇本質素不高。

  事實是,儘管近年本港影業也出產過一些賣座的片子,吸引了不少年輕觀眾購票入座,影片放映過程中也經常爆出哄笑聲,但笑聲過後,步出影院,觀眾腦海中留下的只是一片空白,沒有任何感受與回憶。

  社評表示,當然,小市民生活中往往充滿無知和失敗,有時甚至是荒謬怪誕的,但如果影片只是無限度地重複和誇張這些無知,只停留在“搞笑”、“出位”的階段,而不是“笑中有淚”,不去挖掘小市民生活中那種樸素、堅毅和相濡以沫的真情,不去反映真正的民生疾苦,則所謂專演“小人物”也者,最多也只能落得個“無厘頭”的下場而已。同樣,一些所謂古裝片、武俠片,演員穿古裝,卻滿口現代語言,《獅吼記》變成《我家有一隻河東獅》,柳月娥不僅拈酸呷醋,還會大打出手、飛來飛去,所有表情、動作、對白均是“旺角版”的“夜蒲一族”,令人不忍卒賭。

  港產片內容之貧乏、單調,源於編劇人才的匱乏,而編劇人才之匱乏,又直接與近年語文水平下降、社會價值觀趨於功利,以及所謂“快餐式”的流行文化有關。今天再侈言編劇應該是文學家、劇作家固然不切實際,但作為一個劇本作者,最少應具備良好的文學、歷史知識,廣闊的生活體驗,以及一點社會責任感;電影不是教材、不必“說教”,但最少也應該言之有物、“入座有益”。

  社評說,因此,未來新成立的電影發展局,應該把提高劇本質素、培訓編劇人才放在第一位,而且實行“以老帶新”、“新舊結合”,年輕一代的編劇人才有“諗頭”、有創意,但“底氣”不足、文學水平不高,不妨邀請一些資深編劇、作家參與劇本的制訂,加強主題和結構。編劇的待遇和地位應相應提高。本港電影業在CEPA實施之後已進一步打入內地市場,這是本港影業大翻身的千載良機,而內地觀眾對劇本的要求只會更高、更嚴格。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