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 
粵港澳文化:敢爲天下先
——《中國評論》2004年4月號“思想者論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3-08 21:47:56  



  當然,—些來自大陸、美加、臺灣的文化人也曾經用手中的筆,用各種方式表現了他們的思想,但是這基本上屬于移民性的東西。香港文化的根是什麽?我自己也答不出來。到現在爲止,這個形態還是沒有什麽大的變化。

  香港人學普通話爲賺錢而與文化無關

  香港回歸之後,特區政府曾經表示推行“三言(英文、普通話、廣東話)兩語(英文、中文)” ,但是六年下來,可以說根本沒有一點成效。也應了朱熔基總理當時說的“議而不决,决而不行”。現在這麽多人回過頭來學普通話,目的是爲了做生意,與文化的動力無關。

  前些時候在哈瓦那開了—個國際會議,衆多參加者既有發達國家的,也有不發達國家的。他們得到一個印象,就是現在西方霸權主義所推行的文化戰略是很厲害的,比如內地大量的西方品牌、電視電影,都深刻地影響著中國的下—代;香港正在建設的迪斯尼樂園,也是美式文化。假如這些東西泛濫,我們拿什麽東西抵抗霸權主義利用文化來達到其實現霸權的目的?

  因此我們今天來談珠三角文化、珠江文化,是很有遠見的,郭社長、《中國評論》做了—個很好的事情,也非常及時。一個地方只有物質文明而缺少精神文明,是不行的。香港的物質文明是不錯的?但是香港這個社會是非常自私的,這與缺乏文化建設有著很密切的關係。 我感覺到,在珠三角實現經濟發展的時候,必須很注重文化的建設,現在看來,張德江書記來了之後,提倡廣東要建設文化大省;雲南、江蘇、浙江,很多地方都提出要建設文化大省(鍾曉毅插話:我們統計,有14個省區提出要建設文化大省)。

  這是時髦嗎?是時尚嗎?有沒有想過建設文化大省以什麽爲主體?有什麽特殊性?如果沒有主體、沒有特殊性,不過是人云亦云的模仿,—窩蜂不叫文化。

  香港文化也是一樣,假如沒有—個主體、一個主軸的東西,一定會變成西方的附庸。

  何善心:在廣闊的文化背景下加强粵港澳

  三地文化交流

  文化戰略思維中的文化交流

  文化,從最寬泛的意義上講,一切人化的成果就是文化。依照歷史學家湯恩比的理論,文明社會的基本結構主要是由經濟、政治、文化三方面組成,其中經濟和政治的因素是易變的;而文化則是—種文明的精髓,是較穩定的因素。湯恩比所說的三個方面,大致相當于我們今天所說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或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中國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中,必然要進行文化交流。這種交流從最廣泛的意義上講,會全方位滲透到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三大領域的各個層面上。正是在這寬廣的背景之下,粵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意義重大,影響深遠。

  無論是從國家建設需要和决策戰略上看,還是從社會進步的歷史規律上看,發展是第一要務;而文化作爲一種整體性的社會資源,對于社會性的發展是內源性動力。文化具有傳承性、積澱性、凝聚性、傳播性、多樣性,文化具有整合、融通、平衡、合諧的功能。正是文化的這種內源性動力和本質特徵,因而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文化就是根,文化就是靈魂,文化就是形象。對于—個國家或—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來說,文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潜力和後勁。民族的競爭、國家的競爭、地區的競爭,在本質上是文化的競爭。

  人是文化的載體和符號,人從誕生的那一天起就在創造著文化;同時,人又在不斷地用先進文化來構建人的靈魂。從深層次意義講,文化建設是人的“心靈工程”,人總是用先進文化來提升人的綜合素質,開發人的智力和潜能,使人更全面地實現、占有人的本質。廣東進行文化大省建設,從根本上講是人的建設,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質。粵港澳三地的文化交流,其根本意義就在于提高人的綜合素質,依照以人爲本的原則,造福于三地百姓。這也是在文化戰略思維中,思考文化交流的價值和意義之所在。

  根據文化傳播的基本原理,文化通過交流、溝通、對話,可以産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文化值,這是粵港澳三地進行文化交流的必然性,即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之所在。

  文化交流應具備基本的交流平臺,這是進行文化交流的基礎。粵港澳三地在文化上具備:一,文化的民族性;二,文化的大衆性;三,文化的地域性;四,文化的互補性。這些爲三地的文化交流建立了能達成廣泛共識的平臺。

  三地文化交流的根本目的是,整體提高三地的社會發展水平,促進三地經濟社會發展,提升三地的人口素質,造福于三地百姓。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第5頁 第6頁 第7頁 第8頁 第9頁 第10頁 第11頁 第12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