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用評級業步入幷購期?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4 06:32:06  


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都已進入國內,但路徑選擇各不相同
  中評社香港4月24日電/近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信用高峰論壇上,浙江安博爾信用評估公司總經理王國勇與標準普爾大中華區總裁扈企平抓緊時間進行了短暫會談。 

  “雖然沒有達成實質性合作協議,但我們知道標準普爾正在積極尋找國內合作夥伴。”王國勇說。 

  而隨著此前穆迪可能購入中誠信股份消息的廣泛流傳,信用評級市場成爲外資幷購的下一個新目標。中國經營報發表文章如是說。


  市場發育不良 

  據北京大學中國信用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章政介紹,國內評級市場發展僅20年,但目前有超過70家的信用評級機構,高峰時達到90多家。而市場規模幷不大,祗有大約2億元左右,與國外評級機構在評級技術、評級理念和市場開拓等方面還存在較大差距。 

  目前,國內信用評級行業面臨上下游兩個瓶頸問題:上游方面,由於中國信用評級主要集中在信貸市場和銀行間債券市場,而信貸市場評級一般是由銀行自己完成,銀行一般也不對外公佈評級數據。國內信貸市場第三方評估試點啓動時間還不長,這導致大量評級機構的信息採集和整理很困難,信息分佈行業割據嚴重;下游方面,國內信用評級的市場潜力還沒有完全激活,很多行業和企業對信用評級結果不關注,銀行等系統對評級結果也不認可。 

  現在評級市場需求主要來自兩部分:一是涉外幷購需求。一些外資企業在與內資企業合作時,會事先對中資公司的信用進行委託調查。這部分市場需求佔了市場需求的八成以上;二是上市公司的評級需求。 

  中誠信國際副總裁何敏華認爲,市場需求的缺位,自身瓶頸不能突破,評級機構之間的不正當競爭,評級機構背弃客觀公正的評級標準等情况,導致了中國目前信用評級機構的公信力和市場認同度都相對較低。 

  內外資互有需求 

  “國內評級機構與外資評級機構談合作,主要目的是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和市場認可度;而外資機構想在中國生根開花,內資評級機構的本土人脉資源則是必需的。”章政表示。 

  “國外評級機構有著100多年的發展歷史,無論是在評級體系、評級技術以及市場開拓上都形成了一套較爲成熟的運作方法,主要的幾大評級機構在全球建立了相當高的知名度、公信力和市場認同度。”在章政看來,這是國外評級機構吸引國內機構的重要原因。同時,國內信用評級市場的巨大發展潜力對國外評級機構也有相當吸引力。他舉例說,評級機構給外資企業做一單評級業務,收費標準在幾萬元至十幾萬元之間,而評級機構的成本主要是人力成本,費用有限。國內有一千萬家企業,如果信用評級成爲企業的必需,信用評級市場空間將相當可觀。 

  外資謀求控股 

  “一些外資機構一談合作就想控股,這是合作要解决的焦點問題。”王國勇認爲,外資評級機構進入到國內評級市場還應有充分的耐心。 

  目前,國際三大評級機構穆迪、標準普爾和惠譽都已進入國內,但路徑選擇各不相同。惠譽最初直接參股中誠信國際信用評級公司,成立了合資公司,但在2004年撤資;標準普爾則在國內設立了辦事處;穆迪和大公國際信用評級有限公司則簽訂了3年的技術合作協議,協議結束後2003年在北京成立了獨資分公司。 

  進入中國發展的國外評級機構,一直在積極尋求與國內機構的合作。深圳鵬元信用評估公司人士介紹,有過不少外資評級機構來尋求合作,但最終都沒有達成實質性的合作協議。 

  同時,不少國內信用評級公司也希望能引進包括外資和內資在內的戰略合作夥伴。王國勇的安博爾公司就和浙江當地的中誠信有合作。業內人士指出,信用評級依賴于評級對象的具體歷史數據和資料,區域內評級機構之間合作有著天然優勢。 

  “國外評級機構希望控股,但監管層對信用評級市場的外資進入也還沒有完全放開。”何敏華表示。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