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開閘前的三個擔憂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6 07:39:36  


  中評社香港4月26日電/"股權分置"改革歷經一年,在完成"股改"公司過半的前提下,中國證監會終於推出了《上市公司證券發行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這意味著滬深股市關注多時的"融資、再融資"等擴容計劃即將實施。

  文彙報文章分析說,面對"擴容",市場投資者的心態總是矛盾的。誰都明白股市設立的目的之一就是藉助直接融資的方式吸引社會閑散資金參與企業投資,而股市的健康發展也有賴于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所以,股市融資體系及功能的完善應該是市場的最基本職能之一。但從近幾年股市起伏波動的實際狀况看,"融資---擴容"似乎又是一支懸在投資者心頭的達摩克里斯之劍,擔心擴容開始後市場再次出現大幅震蕩的局面。顯然投資者對市場的認識及判斷,主要還是來自對市場的真實感受,而非出自"教科書"。市場理論與市場實踐矛盾的長期存在已無法緩解投資者對"擴容"所形成的歷史心理壓力。

  也許管理層已注意到市場的這種矛盾心態,因此,在《辦法》頒佈的同時,發言人做了詳細說明:恢復上市公司再融資是"新老劃斷"的一個重要步驟。"新老劃斷"具體實施的基本思路是,不簡單地以某個時點作爲實施"新老劃斷"的標誌,而是根據改革進展情况和市場可承受能力漸進推開,以最大限度地减輕市場對股市擴容的心理壓力,具體做法擬分三步走:第一步,恢復不增加即期擴容壓力的定向增發以及以股本權證方式進行的遠期再融資;第二步,擇機恢復面向社會公衆的其他方式的再融資;第三步,擇機選擇優質公司,啓動全流通條件下的首次公開發行。

  文章指出,從本次方案推出的基本思路看,"市場可承受能力"是未來"融資"實施進度及規模的一個重要參考因素。可是,方案的穩妥性與合理性是否能够在具體實施過程中真實體現,還需要市場的檢驗。

  因爲,就目前的市場環境分析,人們還是有理由擔心"擴容"後的市場格局。

  其一,停止"擴容"一年半有余的市場"融資"重新開閘,是否會激起新一輪融資沖動?爲完成"股權分置"改革,滬深市場從2004年暫時終止了所有上市公司的融資與再融資行爲,這一方面是在爲"股改"讓路,另一方面也起到了穩定市場作用,使長達四年的跌勢終於受到遏止。但同時也應看到,在一年半時間內也相應地積聚起上市公司大量的融資需求,目前絕大部分上市公司也都具備和有著再融資的條件與要求,高密度、高集中的融資態勢不可避免。

  僅根據上市公司再融資的"硬指標"篩選(股改完成半年以上;最近三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最近三個會計年度連續盈利加權平均淨資産收益率平均不低於6%;最近三年以現金或股票方式累計分配的利潤不少于最近三年可實現的年均可分配利潤的20%;以及最近24個月內曾公開發行證券的,不存在發行當年主營業務利潤比上年下降50%以上),再考慮"股改"完成時間因素,目前在第一、二批"股改"公司中就有約50%以上的公司符合"再融資"條件,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將有大量符合條件的公司加入其中。由上市公司潜在的融資沖動不難想象可能的"擴容"前景,這不僅會給市場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而且對有節奏地分步實施"融資"計劃也會帶來一定的管理難度。

  其二,面對高密度的"融資"壓力,市場是否會重蹈"超常規發展"之路?自滬深股市設立以來,快速發展、超常規發展一直是其固有的指導思路,强烈的"追趕情節"始終使市場沉浸在高速發展的"喜悅"之中。西方五、六十年,甚至上百年發展的市場歷程,我們可以在十數年時間內,在市場基礎嚴重缺失和制度不完善的狀况下走完。

  近年來,"股權分置"改革終於使我們意識到,盲目地在制度缺失情况下發展最終將受到市場的懲罰,甚至面臨"推倒重建"結局。目前"融資"重新開閘,雖說是市場必然的選擇,也是市場基本功能的顯現,可如果面對上市公司的融資沖動一旦管理失范,前緊後松,不能長期堅持制度的執行與落實,則再好的制度設計,祗要失去了現實的約束力,則舊的發展思路依然會重新影響市場的規範發展,從而使有節奏分步奏實施的擴容計劃最終失敗,甚至重蹈"大擴容"的覆轍。

  九十年代以來,市場發展已多次證明"超常規發展"的短暫繁榮,是無法維持市場的可持續發展的。所以,投資者擔憂的不是"融資",而是擔心"融資"開啓後的失控局面再度發生。

  其三,上市公司"再融資"計劃實施,是否真正有利於經營業績的提昇及給投資者滿意的回報?《辦法》中對上市公司"再融資"採取了市價發行、非公開發行股票制度引入特定投資者、提高融資效率等舉措,這對於上市公司來說,無疑是十分有利的制度設計。

  但是,"再融資"是否會演變爲新一輪"圈錢"遊戲,這也是投資者擔憂的一個重要方面。對優質公司進行投資,對有發展前景項目進行投資,相信是每個投資者都願意的,投資是爲了回報,既包含公司業績增長後的分紅回報,也包含市場價格差所帶來的直接投資收益。可這一切都祗能源自公司的經營狀况和業績。

  文章說,所以,上市公司對自身投融資項目的運營,以及最終可能的經營結果,都應該而且必須坦誠地向投資者披露,供投資者選擇取捨。因此,上市公司的誠信度,市場信息披露制度的完善,融資項目的後續監管等等,都需要從維護投資者利益的角度予以關注。經過"股改"可以發現,市場幷不缺少資金,缺少的祗是信心和誠信。在目前的市場道德環境下,投資者面對"再融資"提出疑慮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融資"的閘門,終將開啓,市場要發展,規模也必然會擴大,擔憂也會存在。我們希望的是,《辦法》在貫徹落實時,能使制度與市場切實接軌,理論與實踐真正統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