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電跳火坑”對中國製造業的警示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4-27 13:21:09  


  相關新聞: 日韓企業逼命 中國彩電面對"火坑"也要往下跳
 
  2003年,長虹成爲“世界彩電大王”,整個中國的彩電行業都跟著沾沾自喜。“世界最大的彩電生産國”曾經讓許多人感到自豪。然而,到了2006年,中國的彩電業已經高興不起來了。彩電市場如此快速的風雲變換或許對中國整個製造業都有警示意義。

  中國彩電業規模優勢一夜間化爲烏有

  信産部的統計數據顯示2005年中國消費電子行業利潤下滑40%左右,主要的國産彩電廠商康佳等的淨利潤率已經不足1%。康佳在第3季度公告稱,由於産品價格持續下降,去年1-9月,康佳累計銷售收入爲80.09億元,同比下降18.28%,淨利潤則同比下降38.69%。創維數碼2005年半年業績公告也稱,創維數碼半年營業額46.44億港元,比前年同期43.49億港元小幅增加6.8%,但其淨利潤却祗有4300萬港元,比前年同期1.74億港元大跌75%。

  目前中國彩電業已經有重蹈2000年彩電全行業虧損覆轍的迹象了。

  當國內企業還沉浸在“世界彩電大王”的喜悅中時,全球彩電行業已經悄悄開始了一場革命式的轉變,平板彩電以其銳不可擋的魅力成爲彩電市場上的新寵。傳統的陰極射綫管(CRT)彩電漸漸成了被淘汰的落後産品,中國彩電業辛苦建立的CRT電視規模優勢將在一夜之間化爲烏有。

  賠錢賺吆喝 明知火坑也要跳

  持續不斷的價格戰、概念戰一直籠罩著平板電視産業。

  迄今爲止,最令人不能理解的是價格謎團,去賣場轉一圈,可以看到同樣是26英寸液晶電視,國産彩電最低售價6000元,洋彩電最高售價則高達2萬元;37英寸國産液晶彩電最低售價在萬元以內,而洋彩電最高則達到了2萬元。業內人士介紹,液晶電視的主要成本在液晶屏,佔到了80%,其他20%則是一些塑料等零散材料,目前37英寸液晶電視的成本至少也要1.1萬元。由此可以推算,萬元以內的37英寸液晶電視基本屬於賠錢賺吆喝。

  價格戰帶來了消費市場的空前繁榮,但無法擺脫虧損的陰影。中怡康數據統計,去年12月份,TCL液晶電視銷量份額從10月份的13.1%跌至10.02%,市場佔有率排名從首位跌至第3名;海爾則從第7名跌至第9名;夏新由第9名被擠出前十强。與此同時,三星液晶電視市場佔有率從2.74%猛增至4.54%;飛利浦由3.87%增至5.37%。

  創維數碼董事局主席王殿甫表示:“目前中國市場雖然70%都是國産品牌,但80%的錢都被境外液晶面板廠商賺走了,國內彩電企業都是在爲那些上游的液晶面板廠商打工。”他認爲,如果中國的平板彩電産業鏈仍停留在現階段,再過十年,中國企業將會永遠陷于“爲他人作嫁衣裳”的境地。

  厦華董事長郭則理稱:“中國彩電廠商都認識到現在正是拼搶平板電視市場份額的時候。明知價格戰是利潤的火坑還要往下跳。”

  忽視自主研發 中國彩電業犯戰略失誤

  造成彩電全行業虧損危機的原因在於缺乏掌握核心技術。佔平板電視總造價80%的液晶面板和等離子面板的核心技術全掌握在外資手中。平板電視行業的利潤成本分析已經不是秘密。大約來說,一台平板電視的“面板”,也就是顯示屏,佔到成本的70%;機芯,也就是“模組”,佔到成本的15%,這兩個核心部件佔整機成本85%。糟糕的是,與日韓等外資企業相比,中國本土企業在這兩類核心部件上的生産能力幾乎爲零。

  在平板電視的上下游整個産業鏈中,本土彩電企業祗能從剩下的15%的低端環節尋找利潤。這可以說是“利潤低、賺錢難”的根本原因。

  儘管各大彩電生産廠家也意識到了高端彩電時代的到來,但在市場壓力下,仍然紛紛選擇了“短視”,幾乎沒有國內企業真正將核心技術的研發列入到了議事日程,更多的精力仍然放在了所擅長的品牌推廣和市場營銷上。

  “中國彩電工業犯了致命的戰略失誤”。資深家電行業分析人士劉步塵對記者表示,長期以來,本土企業都不願意在技術研發上“下苦功夫”,他們對研發總是敬而遠之,他們總是自詡“非常善於做市場”。現在,他們嘗到了浮躁之惡果。

  從“做市場”到“做技術”中國製造業期待嬗變

  缺少技術話語權,産業鏈不完整,中國製造業就像瘸腿的運動員參加奧運會。

  分析人士認爲,在知識經濟時代,“技術力優勢”已遠遠超過“勞動力優勢”,從前能支持本土企業打價格戰的廉價勞動力的所謂“比較優勢”,已經難以發揮作用。同時,中國企業又長期缺乏技術積纍,企業發展後勁不足,更多陷入眼前利益,爲市場而市場,爲利潤而利潤,所以“落後是必然的”。

  中國要想真正“製造大國”發展成爲“製造强國”,就必須實現從“善於做市場”到“善於做技術”的嬗變。

  來源:中國經濟網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