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資圍獵中國3G的三個層面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2 07:31:21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3G(第三代移動通信)將呈現的巨大商機早已散發出了無盡的魅力。中國經營報文章稱,從2003年前後西門子、朗訊等外資廠商爲之競相折腰,到今天增值業務領域上演的外資幷購潮,伴隨著3G幾年來的成長,國外資本也逐漸在這塊肥肉的周圍圈起了一個圍獵場。 

  然而,圍獵還沒有正式開始。“在國家對3G政策沒有明確前,外資所有的動作都還處於遊離狀態。”IDC中國區副總經理萬寧認爲,“它們或幷股、或收購、或合資,以此先在未來的電信市場上站個位置。” 

  按照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承諾,2007年中國將放開電信市場,“政策監管放鬆以後,外資爲擴大自己的市場範圍和增加份額,一定會出現更多的圍獵方式。”萬寧肯定地說。 

  設備層:繼續等待 

  “普-諾的合資公司那邊兒有動靜嗎?我沒有聽說。”普天的一位知情者不以爲然,從2005年10月,諾基亞聯手普天成立TD-SCDMA的生産研發公司以來,“我還沒有聽說新公司的任何明確動向。” 

  據了解,另外三家合資公司——愛立信與中興、上海貝爾阿爾卡特與大唐、西門子與華爲也或多或少地在等待。“有研發進程慢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設備廠商還在等待國家的政策,等待運營商的態度。”萬寧認爲。 

  文章表示, 設備層面是國外資本對中國3G市場發起進攻的起點。早在2003年,西門子、北電、朗訊、思科等就已推出面向3G的成熟的解决方案和終端傳輸設備。那個時候,中國的華爲和中興已經開始嶄露頭角,國外資本急于憑藉原本積纍的雄厚資金和技術實力力保在中國市場業已建立的大好江山。 

  然而,儘管他們使出渾身解數對中國政府和運營商進行遊說,結果還是讓他們始料未及,中國政府對3G的牌照一拖就是3年。這讓原本就因國際市場萎靡而將全部希望寄託在中國市場的外資們大傷元氣。例如西門子,就因在TD-SCDMA領域發力過早而苦不堪言。 

  吃一塹,長一智。漫長等待中的外資們開始由浮躁轉爲理性,他們一方面開始尋找新的增長點,如力促NGN、VoIP等先進技術在中國的規模商用,另一方面繼續密切關注3G。於是,2005年,當中國政府發展TD的堅定决心日益顯露,TD可能率先獨立組網的消息傳來之後,外資們在第一時間醞釀了上述的四大合資公司,順利地擠到了TD-SCDMA的門口。 

  這一次它們幷沒有孤注一擲,運營商對TD的搖擺態度引起了國外資本的警惕,它們選擇了繼續等待。“如果中國移動上TD-SCDMA,那麽廠商一定熱烈支持;但如果是鐵通,那廠商們肯定立刻轉身。”某咨詢師做了一個形象的說明。 

  “事實上,在設備層面,國外資本和國內資本在博弈中已經出現了某種默契,買和賣,都已經非常理性。”萬寧認爲,“經過相當長時間的積纍後,即使3G投入應用,雙方的博弈中應該不會再有黑馬出現。” 

  運營商層:唯“利”是圖 

  “即使中國政府放開電信市場,政策也一定會表現出某種靈活。”易觀國際電信研究總監周屹說,“言外之意,運營商層面,這一關乎國家利益的重要領地,政策不會出現任何放鬆的可能。”但正是這一領域,也是國外資本最想進入和滲透的地方。 

  文章指出,儘管四大運營商都已上市,分別在海外、中國香港和內地進行過多輪融資,但國資委憑藉中國電信72%、中國移動75%、中國網通70.49%、中國聯通62%的絕對優勢,仍是其第一大股東。因此,在這塊兒禁區里,外資的滲透方式最爲實際,“實現利潤最大化即可。”周屹表示。 

  “國外資本往往要尋找一個利益的平衡點。”百納電信CEO鄧志誠說,“選擇大運營商拿小股份,還是選擇小運營商拿大股份;少投入求穩,還是多投入承擔風險。稍有不慎,不了解國情的外資就有可能跌入泥潭。” 

  同時,國內運營商在國外醞釀幷購或持股的消息不斷傳來,在2005年,中國移動就曾先後嘗試幷購巴基斯坦電信和烏茲別克斯坦電信,幷試圖成爲其第一大股東。 

  “這是一個資金相互滲透的過程,幷在過程中實現利潤最大化。”萬寧認爲。 

  增值服務層:全面進攻 

  文章稱,根據中國電信業對外資開放的時間表,2002年,ISP(網絡服務提供商)被中國電信業最早初步開放。ISP從創業的最初期就滲入了很多外資的影子,從2005年開始,又在很多國外資本的主導下,進行著幷購、套現等一系列重組活動。 

  日前,經過幾個月的運作,英國資本以總金額2.6億美元完成了在華對三家SP的收購。“我幷不感到意外。”SP資深人士羅健笑言,“時下是外資幷購的最好時機,但非投資的最好時機。” 

  2004年,運營商從短信開始,逐步加强了對SP的監管和控制,隨之,SP瘋狂圈錢、百分之幾百暴利的日子每况愈下,另一方面依靠群發短信等低水平的同質化競爭不斷加劇,讓許多風險投資開始淡出。這種情况一直延續到今天。儘管2005~2006年度風險投資再度活躍在了中國市場,但與第一次互聯網的春天不同,此次幷沒有帶動SP的熱潮。“彩鈴、WAP業務發展趨緩,JAVA、彩信等新的增長點還沒有發展起來。”除上述兩點原因外,沒有新的强勁的業務增長點也是導致SP不被風險投資青睞的誘因。 

  然而從另一個角度看,時下又是3G的最後沖刺階段,外資對3G的賭注已經從設備層延展到全局,“外資開始更關注應用。”萬寧也表示贊同。客觀上,中國SP行業結構具有先天的缺陷,因爲在創業期融入了太多的風險投資,受資本左右的態勢比較明顯,“VC擁有套現的壓力,經過5年的發展,SP或上市、或幷購與被幷購是其出路。”羅健如此說。 

  文章最後說,毫無疑問,隨著3G的最終應用,SP的狀况會有好的改觀,“但這不會很快,至少要在1~2年以後。”羅健預計,“而這兩年的SP正好處在一個低谷,下一個高峰還沒有顯現。價格不高,還有足够的時間進行成本回收,正是收購的最佳時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