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台灣金改方向應著眼於全球視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9 11:05:38  


  中評社香港5月29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發表社評說,在上個周末,時報文教基金會用兩天的時間舉辦了一場金融改革的研討會,邀集學、官、商各方重要的菁英與會。在精心規畫之下,主辦單位將議題區分為國際競爭、監理治理、社會公平三個面向,引領相關議題的發揮,也激發了相當的討論火花。值此之時,會場外正延燒著政府高層深涉台開、彰銀案,整個社會充塞著憤慨與激情。在會場內,我們則回歸制度與理想,探索積極改善台灣金融的途徑。我們整理相關結論,一則給當局做施政建議,二則也做為社會大眾公民教育的知識參考。 

  社評說,不少與會者都預言台灣即將面對的全球金融競爭新局,主要決戰地正是亞洲。未來幾年亞洲不僅將是全球最蓬勃成長的區域,也將是貿易依存關係越來越深的區域,同樣的全球及區域金融業也會在亞洲大量投資,而台灣既然身處絕佳的區域戰略位置,就應善加把握這個優勢與時機,深化治理能力,提升資本市場管理,開放海外拓展。絕不能一再讓政治思維凌駕經濟思維,或只是關起門來自行整併。而這個時機若再將它流失掉,恐怕就真的會在全球競爭中出局了。 

  台灣在2002年加入WTO之後,確實面臨更為嚴峻的競爭壓力。在“國民待遇”的理念下,台灣銀行不能再對外國銀行設種種限制,彼此的競爭當然更是白熱化,效率也明顯的提升。當各國銀行的效率不斷提升時,台灣的金融業者也就面對實力更為強勁的對手;若是自身體質欠佳,根本不能在國際上存活。對台灣金融業者而言,目前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就在中國大陸,而台灣十萬台商也多少面臨融資的壓力。台灣的金融界要向世界市場邁進,最可能、最自然的切入點就是中國大陸與東南亞市場。政府若要協助台灣金融業邁向國際,就應該要正視大陸與亞洲金融市場的發展機會。對方若設下種種關卡與阻礙,政府就該設法突破這些阻礙,協助業者登陸開拓。如果一切政策都要在僵硬的政治前提下推動,等到中國大陸金融市場飽和成熟、外國業者駐點完畢,那就一切都太晚了。 

  社評表示,當然,國際競爭壓力並不是提升效率唯一的因素,台灣金融業者自身的努力也至為重要。島內的知名大銀行現在是由吳、辜、蔡三個家族第二代所掌控,家族企業的氣味濃厚,與美國大銀行專業經理人主掌方向的經營模式大相逕庭。此外,英美等國的上市公司不但內部董監獨立,外部的法規、會計、監理、司法、輿論等環境都非常健康。在這種內部控制與外在環境健全的前提下,金融業才可能走上專業經理的正途,真正努力提升股東權益,壓抑財團家族的不當影響。不必諱言,台灣在公司治理與銀行監理兩方面的表現,都是不及格的;如何在這些方向努力改進,確實是行政當局最重要的課題。 

  在金融改革的過程中,最令台灣民眾憂慮的,恐怕還是財團化的問題。英美銀行購併擴張,無論如何還是受專業經理人的管理;但國內銀行的購併,由於專業經理人角色薄弱,在現階段幾乎等同於大財團觸角的擴張。這樣的發展隱憂,令台灣人民對於二次金改中公股銀行的釋股充滿疑慮。我們認為,要在金融業同時達成規模擴充、提升效率、避免財團化三重目標,我們就必須要積極引進外資與島外的專業經理人,而不是關起門來在現有的少數家族財團之間打轉。 

  社評認為,總之,就金融改革的提升效率、社會公平、國際開放三個原則之中,國際開放應該是最重要的原則。如果只是在三萬六千平方公里之內談效率提升,卻對外在變化視而不見,則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台灣將始終難以嶄露頭角。唯有吸引國際人才、面對國際競爭、引進國際監理制度,台灣的金融業才有可能提升效率,才能免於島內現有集團關門坐大之弊。過去一兩年島內的金融改革走了不少冤枉路,我們希望當局未來能調整方向,重新出發,開創台灣的金融新局。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