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成功的經驗在"彈性"地運用政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6 07:29:05  


  中評社香港6月6日電/身爲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應付許多制度、結構和社會問題的同時,中國市場正在面臨對外開放的巨大風險。以中國的經濟與政治能力,尚無法訂立適合其國家的全球化準則。然而,隨著穩定成長的出口量與成爲全世界吸引最多外商直接投資的國家,中國似乎很享受全球化的過程。

  北京青年報發表 萬事達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 王月魂文章稱,通過研究刺激中國爆炸性成長的一攬子政策,我們可以觀察到何種改革政策是其他發展中國家刺激經濟增長時所需要的。也許最有趣的發現是中國已取得的成長和結構上的改變,幷不是因爲對外開放市場的緣故,而是其在體制上的轉變,也就是從計劃經濟轉變爲市場經濟。

  文章認爲, 控制全球化利益的關鍵,在於首先致力於內部制度改革。其次,改革政策必須符合當地的收入水平、發展階段和歷史背景。接下來,改革政策還要優先考慮到經濟和社會的穩定性,因爲貧困的發展中國家可能永遠無法從初始的改革沖擊中痊瘉,幷導致缺乏興趣和對改革的支持。最後,體制中的不同部分的改革政策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

  中國在國內改革剛起步時,即邀請外商直接投資。接下來,隨著經濟特區的建立和較好的投資環境,外商直接投資在上世紀90年代初期迅速成長,也對中國全面的成長和貿易有很大的貢獻。

  在出現有相似經濟實力幷可相互競爭的國家的情况時,傳統的競爭優勢理論最具有說服力。但是在經濟多樣化的世界中,對新興産業的貿易保護與對於進口設備及技術的特別待遇,可以保持一個實際的平衡。

  文章指出,在經濟起飛階段,中國非常努力地保持對新興工業的貿易保護,這是正確的决定。這些努力表現爲長達13年的“入世”談判,及緩慢降低的中國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如電子業和汽車工業。在實施貿易保護的期間內,外商直接投資引進資金與技術,幷幫助中國本土生産力、市場成長與收入的增長。因此,製造商能從規模經濟中獲利。供應鏈更加有效率,本地零組件比例上昇,提高了整體産業的效率。

  與上述政策相配合的,是中國採取的資本控管。中國的貨幣祗能在經常賬戶中轉換,不能在資本性賬戶中轉換。這不僅幫助中國避免金融風暴,更可有效地對抗貪污。

  中國的基本教育在計劃經濟時期已取得長足進步,這也是讓數億農村兒童學習謀生技巧以脫離務農以及將來投身全球經濟的方法。中國在80年代讓最優秀的學生出國留學,如今已開始獲得良好成果。雖然這個政策曾經造成短暫的人才外流,但是現在帶來的效益是非常明顯的。這些留學生選擇回到中國,在跨國公司任職,成爲訪問教授與企業家。他們扮演外國投資在中國的橋樑角色,增加貿易與金融交易。

  謹慎選擇社會福利政策也是另一項讓中國經濟發展成功的關鍵。

  文章表示, 中國經驗提供給了處於改革初始階段的發展中國家很實用的教訓。一般人認爲中國是全球化的冠軍,但是較少人知道中國的成功主因不在於遵循正統經濟方針,而是依照國內情形彈性地運用政策。這才是真正值得學習的。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