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柯瑪的救贖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2 07:25:18  


  在走上多元化道路之前,澳柯瑪是中國家用電器行業一個令人側目的奇迹。即便是走上多元化道路之後,澳柯瑪也在創造著許多的奇迹,不過隨著魯群生的卸任,所有奇迹繼續的步伐都然而止,剩下的,是對如何拯救澳柯瑪的思考。

  澳柯瑪的“三級跳”

  在許多八九十年代活躍在青島工商企業界的人眼中,澳柯瑪能活下來就已經是個奇迹了。

  澳柯瑪的前身是青島紅星電器集團黃海電冰櫃廠,魯群生是作爲企業創建一年以來的第十一任總經理出現在人們視綫中,當時,他是紅星電器的第一副總經理。資不抵債、生産落後的黃海冰櫃廠在魯群生的帶領下,用了近五年的時間,扭虧爲盈,不僅創立了“澳柯瑪”的品牌,而且把冰櫃做到了全國最大,成爲山東省利稅第二大戶,銷售收入突破了10個億,利潤達到2.39億元。在青島形成了紅星電器、海爾、澳柯瑪三强鼎立的局面。

  就在這時,其母公司紅星電器却因爲董事長任欽祖的入獄而無法繼續經營,青島另一家電器企業海爾順利接盤了紅星電器。由於當時的澳柯瑪雖仍是紅星電器的下屬子公司,但却已經屬於獨立核算的法人個體,與母公司紅星電器不再具有連帶責任,從而得以把澳柯瑪的牌子保留下來。“當時都以爲澳柯瑪被收購已成定局,沒想到海爾却沒有吃下”。一位已經退休的海爾職工說。

  保證了生存的權利,澳柯瑪開始謀發展。以“把企業作好”爲座右銘的魯群生幷不想將澳柯瑪的目光局限在冰櫃上,“在冰櫃做到全國第一的同時澳柯瑪就意識到,家電企業單一産品肯定不行,根據日美韓的經驗,必須進行家電産品的多元化,通過發展電冰櫃來帶動其他家電産品的發展”。從一位與魯群生關係密切的人士處了解到,當時的澳柯瑪,目的相當明確,就是家電産品多元化。而實際上,從1996年至2000年,近五年的時間,澳柯瑪迅速擴大了家電産品的觸角,豐富和完善家電産品尤其是白電的産業群,這五年,澳柯瑪繼續著在中國家電行業的奇迹,與海爾、海信在青島幷駕齊驅。

  澳柯瑪陷入困境是最近五年的事情。2000年,通過“雙高”認證的澳柯瑪做爲高科技企業踏上資本市場,公司開始考慮由家電産品的多元化向高科技相關産業發展的多元化發展之路。相繼上馬了與其主業家用電器毫不相干的新能源、海洋生物、電動自行車等業務。魯群生執著的認爲,多元化是澳柯瑪“脫胎換骨”的必需的道路。儘管他曾表示,“在現階段澳柯瑪是‘脫胎換骨但不能傷筋動骨’,家電的基礎地位不能動搖”。但實際上由於多元化導致的資金緊張,已經嚴重影響了公司主業的生産。就是在這五年,澳柯瑪集團通過銀行貸款、上市融資以及自身的積纍,構築起來的資金鏈,開始有些捉襟見肘。

  “基本上五年一個階段,澳柯瑪用十五年的時間鑄造了一個家喻戶曉的品牌。然而在企業發展最爲黃金的第三個五年中,走不相關多元化道路、在不熟悉的領域冒進成了澳柯瑪的一大敗筆。”山東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侯貴生教授說。

  多元化之殤

  多元化無疑是一柄雙刃劍。在家電産品方面的多元化讓澳柯瑪迅速崛起,成爲中國家用電器行業的黑馬,而其背離主業後的種種多元化嘗試,除了電動自行車等極其有限的幾個項目之外,要麽無疾而終,要麽慘淡經營。

  就在去年10月,魯群生依然信心飽滿地認爲,澳柯瑪正在新能源、半導體照明以及海洋生物等高新技術領域獲得重大突破,這些新的領域很快進入收穫期。

  然而,事與願違,新項目的投入遲遲無法産生回報,無奈之下祗能挪用主業資金加大投入,頗有“拆東墻、補西墻”的作風。

  2000年4月,註册資金3000萬,總投資1.66億元生産投影機的澳柯瑪視美樂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立,拉開了澳柯瑪多元化尤其是與主業非相關多元化的序幕。2001年,澳柯瑪宣佈要斥資10億元,在北京密雲建立佔地近千畝的信息産業基地,進軍IT行業。2002年4月,澳柯瑪(沂南)新能源電動車有限公司成立,總投資1000萬美元。即使在資金已經十分緊張的2006年1月,澳柯瑪再次决定斥資5000萬元,對位於山東省臨沂的澳柯瑪沂南電動車工業園的生産綫進行改造擴充。2002年11月,澳柯瑪用於生産鋰離子電池的青島澳柯瑪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正式投産,項目首期投資2億元人民幣。2003年11月,澳柯瑪生物工程工業園在青島市高科園舉行落成慶典,澳柯瑪吹響了進軍海洋生物的號角,澳柯瑪計劃出資1.7億元人民幣,工業園佔地350畝。2004年4月,澳柯瑪變更部分募集資金投向,終止超低溫冷櫃項目、MP3數碼隨身聽項目的建設,將原計劃投入這兩個項目的募集資金剩餘部分和鋰離子電池項目節余資金400萬元,合計共7795萬元,增資青島澳柯瑪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鋰離子電池二期工程項目建設。“在2005年後,高科技産業就可以替代利潤微薄、經營艱難的家電業,成爲澳柯瑪的主營業務”,這曾經是魯群生的夢想。

  可是澳柯瑪的多元化之路2006年4月14日“突然性死亡了”。澳柯瑪在自己追求“沒有最好、祗有更好”的路上摔了個跟頭。在出集團總公司侵佔上市公司近20億資金後,青島市政府全盤托管了澳柯瑪,幷隨即給出了過渡性的發展和改革方案,多種與家電主業不相干的項目開始從企業剝離,據澳柯瑪集團人力資源部某負責人介紹,現在是澳柯瑪最緊張的時期,一系列的精簡措施,說明青島市政府對與澳柯瑪的多元化之路是持否定態度的。

  “多角度出擊,尋找可能的利潤增長點幷沒有錯,問題在於,在管理模式跟不上、資金鏈不牢固的情况下,就貿然無限度的擴大經營範圍,使多元化失控,出現騎虎難下的態勢,這是澳柯瑪多元化失敗的根源。”青島市開發區管委一位官員這樣說。

  救贖之路

  多元化困局,是一個無數次被媒體和專家扣到澳柯瑪頭上的帽子。在困局已定的時候,我們更需要的不是評價問題,而是解决問題。好在澳柯瑪二次創業伊始,托管的青島市政府已經開始給其修剪繁枝冗葉,重新修理出一條主幹。

  青島市政府過去15年來一手扶植起來的明星國企,幾乎在一夜之間就變成了“老大難”的問題企業,靠政府的火綫救市,才避免破産的境地。青島政府緊急委派市經貿委副主任姜培生出任澳柯瑪集團董事長,任命青島市企業發展投資公司副總經理李蔚接任上市公司董事長。同時,青島市企業發展投資公司受命托管澳柯瑪,幷先期投入3億元資金,確保企業生産經營。

  “澳柯瑪最大的優勢,是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在我的記憶中,青島市委、市政府這次對澳柯瑪的支持力度是最大的。”從澳柯瑪新任掌門姜培生的話里,不難看出現在的澳柯瑪對政府的依賴:“沒有市委市政府是走不出來的。” 

  據澳柯瑪內部人士透露,青島市政府相關領導就澳柯瑪問題多次開會協調,力爭盡快解决。當前從澳柯瑪到政府已初步形成了“四個有利於”的指導方針,即要有利於保護上市公司、有利於保護澳柯瑪品牌、有利於保護企業經營平穩運行、有利於公司企業職工隊伍穩定。而且政府承諾的3億元資金將在4月底前全部注入上市公司。青島市政府曾表示,將優先解决佔用上市公司資金問題,保證冷櫃、電動自行車、小家電等三類産品的生産經營。

  除現金注入外,上市公司目前已凍結了澳柯瑪集團持有該公司的2.07億股,總價值約6億元。加上陸續查封的集團持有青島澳柯瑪國際電工等6家公司的股權,以及土地和房産,總價接近14.5億元。但距離集團佔用上市公司的19.47億元,仍有5億元缺口。

  但是政府施救終非長久之計,澳柯瑪的二次創業可以由政府開局,路却要靠自己去走。如何走出困境,解决資金問題,迫在眉睫。在主動暴露資金佔用的問題之後,澳柯瑪公司自身積極應對,專門成立了清欠小組,目前已經將澳柯瑪集團下屬優質資産電動車産業、房地産業、商標等納入清欠計劃。爲了避免新的資金佔用,澳柯瑪集團與上市公司將於2006年4月份開始,逐步採取關聯方代理銷售的方式。成功過渡之後,公司將全部採用現款現貨的方式,徹底切斷集團與上市公司的資金關聯佔用渠道。

  目前,曾在1997年被估價爲37億元的“澳柯瑪”商標已無償歸上市公司使用,一些優質資産也在考慮賣出。“所有的動作都是爲了一個目的,對上市公司的業績有幫助。”姜培生說。

  而對即將上任上市公司董事長的李蔚來說,面對的則是管理難題——數十家全資子公司、16大事業部和19家國內外合資公司,讓公司高層分身乏術,管理成本高企。“雖然來這裡時間不長,但我已經深切感覺到管理存在著問題,”李蔚上任伊始曾對媒體說,“我們將從最基礎地方改起。”

  目前,依靠澳柯瑪自身力量解决清欠問題已無可能。“澳柯瑪集團仍持有上市公司60%的股份,如果對企業有利,我們會考慮讓別的企業來控股。”姜培生說。而青島另外兩家家電巨頭海爾和海信,核心生産基地與澳柯瑪同處臨港工業園,與澳柯瑪核心廠區僅一路之隔。但是兩家企業均未對接盤澳柯瑪表現出足够的熱情。儘管姜培生表示澳柯瑪不會將目光狹隘的放在青島,但業內人士分析,同爲青島國資委直接管理的同行業類企業,海爾或海信接盤可能性最大。

  二次創業布滿荊棘,更何况澳柯瑪原有痼疾沒有完全解决、企業尚屬內外交困的時候,前進的步伐便顯得尤爲艱難。即便在青島市政府的托管期間,澳柯瑪能够償清債務、理清發展思路,但如果沒有戰略性的大規模重組,無法恢復造血功能,澳柯瑪的自我救贖,依舊難見曙光。

  來源: 《法人》作者:紀亮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