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對外經貿:全球化趨勢深入面臨新選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3 07:26:21  


  中評社香港7月3日電/“中國的開放走到盡頭了嗎?外資多了嗎?” 

  經濟觀察報文章稱,在一直是專家做主角對陣的“外資多不多”的爭論中,作爲主管中國對外貿易的核心部門,商務部的態度一貫是:“不爭論,祗埋頭做事。” 

  而在日前一次面對中國外貿企業的形勢分析會上,商務部部長助理傅自應與商務系統的相關人士交流了自己對中國當前貿易形勢的判斷: 傅自應不同意是對外開放帶來了貧富差距和經濟發展不協調,他認爲,中國在當前形勢下,面臨的“不是要不要開放的問題,而是如何擴大開放的問題”。 

  “28年的改革開放,中國已經站在了一個新的對外開放的起點上。” 

  傅講起了自己不久前在上海參觀票證經濟博物館的感受。票證年代是短缺經濟的代名詞,“從這個票證經濟博物館,就能體會到改革開放給中國社會經濟帶來的變化”。 

  傅說,“有些同志問,我們進口美國那麽多大豆干什麽呀?就是因爲對外開放後,我們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大家使用油的要求高了,都要吃精煉油,所以我們進口越來越多的美國大豆。” 

  傅說他不久前去湘西自治洲的山溝里調研,看到農家店的小超市里擺著一桶桶的精煉油。 

  2005年中國對外貿易總量14000億美元。每年直接利用外資600多億美元,這還不包括一些金融類資本,去年中國外匯儲備超過8400億美元。 

  2005年,中國貨物進出口貿易額排名世界第三位。外向型經濟發展使中國每年就業8000萬人。 

  “總量上看,對外開放使中國的外經外貿在全球的排位明顯提昇,國際地位提高了。”傅說,“所以如果你祗從一個角度看問題,就會出現偏差。現在之所以貿易摩擦那麽多,就是因爲外向型經濟使你今天的分量重了,比重大了。” 

  當然,對於外資的爭論,傅自應也表示,“新的時期,我們需要反思20年來引進外資的一些經驗教訓。重新審視,改善一些傳統引進外資的做法。” 

  比如,傅說,“今後的外資政策要更注重提高質量”。 

  新的外資政策將密切與全球化的進展相關。因爲新的發展階段已經帶來了許多新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等等。 

  全球化趨勢越來越深入,“不管你是什麽意識形態,不管你是什麽膚色,誰也離不開誰,”傅自應說,“各國都在科技、資源、能源、市場、人才等領域激烈競爭,謀求在國際格局中佔據更加有利的地位。” 

  中國經濟總量已經上昇到世界第六位。中國商品短缺、資金短缺的矛盾基本消失。不管從制度的安排還是自身經濟的發展來看,開放已經到了一個新階段。 

  傅自應認爲,這個新階段“正是中國最好的機遇期”。 

  “世界政治格局在重新洗牌,而政治格局的變化根基在於你的經濟實力。”傅說,“你不去發展,就有別人去佔領市場”。因此,中國需要把握對外開放的主動權,保證在競爭中掌握優勢。 

  “原先你以爲好多事情發生在幾千公里以外,跟你沒有關係,但是看看現在,國際原油價格暴漲就波及到我們出租車司機的成本和老百姓坐出租車的價格。”所以,傅說,現在政府和企業都需要提高分析和把握國際形勢的能力。 

  當然,積極投入競爭、掌握主動權,幷不意味著祗一味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其他。 

  “意大利燒鞋事件,土耳其燒服裝事件,針對中國出口産品的摩擦,也從一個角度提醒企業,要注重公共商德,追求共贏的局面。”傅說,“損人利己的開放,祗會讓中國對外開放的路越走越窄。沒有友好的鄰邦,我們怎麽能安心發展自己?” 

  而對於這種挑戰環境下的外貿政策,傅自應表示,“保持穩定是前提。” 

  “形勢越好,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越重要。不能頭腦發熱,政策不能忽緊忽松,那就說明政策是不成熟的。政策調整都要依法進行。” 

  但是,傅自應同時强調,保持穩定,幷不意味著不轉變增長方式,“比如,一些高污染、高耗能産業,不鼓勵出口,因此將降低出口退稅率。”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