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宏觀調控的軟肋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08 06:27:01  


極具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在取得務實效果的同時也延滯了微觀市場基礎的完善
  中評社香港7月8日電/中國的宏觀經濟已不可逆轉地與世界經濟的一舉一動聯繫在一起,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無法忽略全球化狀况下的市場壓力。南方週末發表香港大學經濟金融學院副教授肖耿文章指出,極具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在取得務實效果的同時,也延滯了微觀市場基礎的完善,這阻礙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有可能威脅經濟增長的穩定及效率 。

  文章稱,香港金融界的一位資深基金經理感嘆:“中國賣什麽,什麽跌價(如電腦);中國買什麽,什麽漲價(如原油);中國管什麽,什麽短缺(如油荒、電荒)。”這些感嘆反映了中國在全球化、市場化條件下宏觀調控及制度改革面臨的新的挑戰。 

  改革開放的28年已經不可逆轉地將中國的宏觀經濟與世界經濟的一舉一動聯繫在一起,因此,中國的匯率、利率及通脹等貨幣政策的制定不僅影響上海及香港的股市,甚至也波及了紐約及倫敦市場。另一方面,美國的利率及通脹、國際原油價格、製造業國際貿易市場的競爭,以及外商在中國的投資都對中國的宏觀調控政策的效果有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可見,今天中國宏觀調控政策的制定與執行不得不考慮國際及國內投資、消費、貿易的互動關係。

  宏觀調控這個概念具有中國特色,發達國家宏觀經濟政策中考慮的主要變量也是匯率、利率、通脹、失業率、財政赤字等,但一般不涉及具體的行業指導及行政控制政策。可是,在中國,如果祗靠央行調匯率或利率及財政部的預算,可能無法達到穩定宏觀經濟的效果,因此,不得已,需要配上各部委共同協調幷由國務院出面推出的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 

  文章表示,這些具有中國特色的宏觀調控,有時讓外國專家大跌眼鏡,但却不能說不符合中國國情。宏觀調控的一些具體措施,經過層層智囊及官僚體系過濾及討價還價之後,其大部分政策的效果往往是立竿見影,但有一些也可能與宏觀調控的真正目的不太相符。這時,政府就會根據反饋回來的實際情况修改宏觀調控政策,以期達到更好的效果。這種務實的宏觀經濟决策傳統成功地引導中國經濟度過了二十多年的風風雨雨,維持了每年平均9%的高增長,可以說是一個奇迹,也積纍了相當豐富的政策研究及决策經驗與制度。 

  但是,這種行政效率方面的成功與成熟也導致了一些系統性的問題:(1)市場往往過分看重政府的政策變化,國內外金融機構及企業花大量的精力追踪政府的最新政策動向,北京成了中外經濟學家研究中國經濟問題的幾乎是惟一的基地;(2)宏觀經濟政策出現微觀化的趨勢,中央與地方政府對經濟的影響往往不是通過政治及行政制度來界定,而是通過具體的宏觀及行業政策來體現;(3)當各部委及地方都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管轄的領域與地區時,全球化對中國宏觀經濟的長遠及系統性影響及各部門及行業的市場導向的協調往往被忽略;(4)當宏觀調控成爲政府及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時,經濟運行的微觀市場基礎方面的制度建設往往得不到重視。 

  文章指出,這些問題導致中國的貨幣政策缺乏一個可靠的傳導機制,即宏觀調控沒有可靠的微觀市場基礎。 

  在資本流動越來越開放的條件下,中國的利率及人民幣昇值與美國的利率將會由於企業及個人通過跨境投資追求資本的最高回報,出現以下的市場規律或壓力: 

  人民幣名義利率+人民幣昇值率=美元名義利率;或者是:人民幣實質利率+中國通脹率+人民幣昇值率=美元實質利率+美國通脹率。 

  美國的通脹率(消費者價格指數增長)已經從2005年的平均3.39%上昇到2006年5月的4.17%,而中國2006年4月的通脹率祗有1.2%。美國的聯邦基金利率也從2005年6月的3%上昇到2006年6月的5%,而中國央行對金融機構再貼現的利率爲3.24%,而且自2004年3月以來就沒有變過。 

  在人民幣與美元匯率基本穩定的情况下,近期美國通脹及利率的上昇,從全球市場的角度,將使中國的通脹及利率面臨上昇的壓力。雖然中國國際收支的資本項還沒有完全開放,可以阻擋及延緩這些壓力,但通過QFII(合格境外投資者)、QDII(合格境內投資者)、對內及對外直接投資(包括房地産投資)、經常項下的資金流動及民間資本流動等渠道,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無法忽略以上全球化狀况下的市場壓力。 

  可是,政府及社會對這些全球化條件下的市場壓力的認識、估計及容忍度可能不足。例如,社會對通脹上昇幾乎沒有準備,最明顯的例子是普通民衆對汽油及住房價格上昇的容忍度過低。全世界的汽油及住房價格都在大幅度上昇,在全球化條件下,中國不可能潔身自好。可惜,在石油及房地産行業,中國還沒有建立讓價格按市場規律調整的微觀基礎,這就嚴重阻礙了貨幣政策的傳導,有可能威脅經濟增長的穩定及效率。 

  以汽油價格爲例。一年前上海90號汽油價格是3.93元/昇,今年3月上調到4.13元/昇,5月再上調到4.52元/昇,一年內上昇了15%。可是,同期美國90號汽油市場平均價格從4.6元/昇上漲到6.02元/昇,昇幅達到31%。因爲汽油基本上是一個參與國際貿易的産品,國際油價對中國油價的影響不可忽略。但中國對石油産品的價格管制及石油企業的國家壟斷嚴重阻礙了市場價格的調整,幷不可避免地影響到中國的通脹及匯率。 

  由於油價被壓抑,中國的通脹可能也被暫時壓低。由於油價被壓抑,汽油的購買力平價匯率(中國汽油價格/美國汽油價格)爲6元/美元,意味著人民幣在汽油産品低估25%。當然,中國不能因爲汽油價格漲不上去而將人民幣昇值25%,那將對其他行業,如製造業,造成沉重打擊。 

  文章認爲,中國市場在微觀基礎方面的脆弱可能影響及威脅中國宏觀經濟的穩定。在全球化的形勢下,政府更應該重視建立市場化的價格調整機制,以便各行業的價格調整符合國內國際的市場規律及趨勢。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