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時評:巨額順差與經濟發展模式轉變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4 06:32:14  


走了20餘年的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爲發展之路的路綫方向是否到了該作適度修改之時?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評論員 商弈)一項最新公佈的數據顯示, 今年上半年,中國外貿進出口總值達7957.4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3.4%,實現貿易順差614.4億美元,其中, 6月份貿易順差繼5月份的130億美元之後再次創下單月歷史新高,達145億美元,同比增長49%。
 
  這個消息要是時光倒流幾年回到上個世紀,肯定能讓所有國人感到欣喜若狂。然而, 如今這個本應讓人感到高興的消息却沉甸甸地壓在許多經濟界人士的心頭。何解?好事過了頭就有可能走向反面。筆者認爲,上半年的外貿狀况折射出了一個信號,那就是中國經濟已面臨出口過度的風險。 

  衆所週知,按經濟學觀點,經濟發展主要是由投資、消費與出口這三架馬車牽動的。在發達國家,其構成比例一般都是消費佔最大比重;而目前中國經濟的現狀却是投資比重最高,出口的比重也畸高。據摩根士丹利全球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羅奇去年底文章透露,固定資産投資佔中國GDP的44%,而出口佔GDP的36%。羅奇認爲,過度地依賴出口和固定資産投資是中國經濟增長模式的一個缺憾。確實,過度出口存在於受制於人的風險,一旦外部環境有個風吹草動,中國經濟必將傷風感冒。因此,它與投資(受制於資源、環境)一樣,都不可能是經濟長遠平穩發展的主動力。 

  中國改革開放20餘年的主要經濟成就之一是藉助于日本與“亞洲四小虎”的成功經驗,發展出了一個出口導向型的經濟發展模式。應該說,這種模式有它的成功之處:日本、新加坡、韓國、及香港、台灣等中小國家與地區用差不多一代人的時間,就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於是,中國政府憑籍豐富、低廉的勞動力與資源成本毅然走上了出口導向型經濟發展之路。客觀地說,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但中國資源的低成本是源于政府在資源配置機制上的扭曲 ,通過干預價格形成機制,使煤、電、石油等産品的價格長期偏離合理的均衡水平。雖然說這是符合這一增長模式的利益訴求,但同時也是以犧牲經濟效率和國民福利爲代價的。其中最爲人詬病的是助長這種獎出限入貿易措施的出口退稅機制。 

  出口退稅政策(包括免、抵、退,簡稱“退稅”),是改革開放初期(1985年)國家爲了解决外匯嚴重不足,在借鑒國際上一些國家通行做法之後推出來的。其初衷是爲了使國內産品以不含稅(主要指間接稅)價格進入國際市場,與其他國家的産品在國際市場上平等競爭,而對出口産品免徵增值稅、消費稅等間接稅或者退還已經徵收的流轉稅的一種政策與制度。應該說,出口退稅政策是具有一定歷史功績的,它對於增强中國出口産品的國際競爭力、保證國際收支平衡、增加就業、促進國民經濟快速健康發展曾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同時,出口退稅政策也帶來不少弊病:其一,造成中央財政負擔沉重,擠佔了全國人民的福利。據國家稅務總局人士分析,“十五”期間,中國出口退稅總額爲11944.47億元。以至2004年不得不出台政策與地方財政按比例共同分擔。這筆錢如作爲國民福利,可使全國國民享受低保。

  其二,加劇了地區差距。長期以來,中國外貿十强省都在東部,而全國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的90%以上爲十强省市所佔有。毫無疑問這些省市佔有全國退稅總額的絕大部分,換句話說,强省從中央財政中通過退稅渠道獲得了更多的政策支持,進一步拉大了與中、西部地區的差距。

  其三,引起了嚴重的出口騙稅。據國家信息中心的估算,2000年全國騙稅規模超過200億元人民幣,約佔當年出口額的6.5%。

  其四,出口退稅制度作爲一種財政轉移支付手段,在提高出口型行業贏利能力的同時,可能會使內向型企業缺乏應有的支持,從而扭曲了國內整體資源配置的效率。

  其五,保護了低端産業,不利與産業昇級與結構調整。據了解,附加值低得可憐加工貿易出口,至今仍佔佔全國出口總額的60%以上。 

  然而,對於中國這種超大型的經濟體來說,這條以犧牲環境和國民福利爲代價的外向型經濟的道路也不好走。這從近幾年的世界商品貿易的情况也能看出端倪:一方面是越來越高的原材料,另一方面是不斷被壓低的製成品價格,導致出現“中國買啥啥貴,中國賣啥啥便宜”的情况。而與此同時,由於連續的貿易順差,中國的外匯儲備不斷攀昇,已經超過9000億美元;而伴隨巨額順差的是經濟內外失衡、國際貿易摩擦不斷、國內需求的積弱不振以及揮之不去的人民幣昇值壓力等。所有這些,都在要求中國反思:之前已走了20餘年的以出口導向型經濟爲發展之路的路綫方向是否到了該作適度修改之時? 

  值得一提的是,近日傳出消息,中國外資外貿政策將會微調 。據稱,包括出口退稅政策在內的一系列政策都將作出調整。看來,决策層已經對此有所共識。 

  這將是一種全新戰略選擇的開端。它要求中國將改革與發展目標優先于開放和增長目標;要求政府的財政功能從重開發的基礎設施建設(包括爲增加出口而實行的退稅政策)轉移到重民生的轉移支付上來;從過度依賴外資與外部市場的低效率增長模式,轉向更多倚重內部資源和市場的內外平衡發展戰略上來,從而建立起以內在消費動力機制爲主的健全的經濟發展機制。 

  這是一個值得期待的目標。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