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下半年:中國經濟仍需“緊箍咒”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7-14 06:45:22  


  中評社香港7月14日電/今年上半年,中國經歷了强勁的經濟增長和快速的貨幣擴張,也經歷了新一輪的宏觀調控。第一財經日報發表文章評析:在2006時間之矢的後一半,中國經濟、金融將如何演變?

  文章稱,總體而言,經濟學家對整體經濟形勢保持了謹慎樂觀,不過對“經濟和金融過熱”還是表示相當擔憂,調查中近四成經濟學家認爲全年貿易順差將登上1500億美元高峰,而這將對貨幣擴張産生巨大壓力,調查中七成經濟學家認爲需要繼續出台緊縮政策給投資和信貸降溫。

  對於貨幣政策緊縮而言,問題的關鍵之一在於採取何種緊縮方式,雖然加息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依然在經濟學家選擇之列,但建議人民幣加快昇值幅度的聲音再度響起。不過,人民幣昇值也會帶來負面影響,對此,經濟學家們也提出了貨幣政策之外的其他建議。

  一、 多因素促經濟過熱

  今年4月到6月,國務院連續三次召開常務會議,針對固定資産投資、房地産市場和貨幣信貸等領域提出宏觀調控指導意見,幷掀起了新一輪宏觀調控。截至目前的統計數據,第一季度GDP增長達到10.3%,前5月固定資産投資增長達到30.3%。那麽,經濟學家是如何看這輪經濟過熱的根源呢?

  根據調查,在50份可多選的有效回答中,有66%的經濟學家將地方政府的投資沖動列爲第一原因。此外有38%的經濟學家認爲,經濟體在內外方面仍然失衡,仍然過於依賴出口是重要原因。還有22%的經濟學家認爲當前産能過剩問題依然值得警惕,需要進行過剩行業的調控。

  在調查中,有多位經濟學家將人民幣匯率低估列爲了根源之一。多倫多大學經濟學教授朱曉冬表示,人民幣匯率低估引起了大量熱錢進入中國。而大量熱錢進入的後果之一就是造成國內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剩,資本成本相對較低而變相支持了投資增長。

  而值得關注的是,有28%的經濟學家認爲,隨著建行、中行的成功上市以及工行的整裝待發,國有商業銀行改革已初步完成,而股改後回報壓力變大也增加了貸款供給。

  在調查中,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馬宇還直言,特別是地方政府對表面經濟增長的內在本能追求與外部約束缺失才是經濟不合理過熱的長久根源,這也是中國治理經濟過熱偏好使用行政手段的根本原因。

  二、 仍需抑制信貸擴張

  今年前5月,全部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新增已經達到1.78萬億元,佔到央行全年信貸2.5萬億元增長目標的71.2%,信貸擴張之勢一目瞭然。正是銀行高速增長的信貸讓央行先後實施了窗口指導、定向票據、提高貸款利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緊縮措施。

  調查中,有61%的經濟學家認同央行全年2.5萬億元增長目標完全合理,銀行信貸擴張沖動需要抑制。

  然而對應的是,也有39%的經濟學家認爲,央行年初制定的全年信貸增長2.5萬億元的目標過小,應在3萬億元左右,銀行貸款增長具有一定合理性。經濟學家對這兩個問題的回答顯示出對緊縮銀行信貸的不同聲音。

  從目前形勢來看,全年貸款增長超過央行年初目標可能性很大。

  三、下半年經濟增長不會過快

  繼第一季度GDP增長達到10.3%之後,央行行長周小川6月底在出席國際清算銀行年會時稱,今年第二季度GDP增長有望超過10%,而下半年宏觀經濟走勢也顯得撲朔迷離。

  本次經濟學家調查顯示,與今年上半年相比,在“趨緩”、“持平”、“更快”三個選項中,認爲下半年增長將趨緩和持平的經濟學家佔比均爲44%,也就是有88%的經濟學家認爲下半年經濟增長不會快于上半年,預期增速更快的佔比僅爲12%。這顯示出,4月份至今的宏觀調控將對經濟過快增長起到抑製作用。

  四、通脹仍將繼續溫和?

  國家統計局公佈的今年5月份CPI同比增幅爲1.4%,雖然快于前幾個月,但仍然處於低位,這不僅低於2005年全年1.8%的漲幅,也低於此前設定的4%目標。

  在本次調查中,有65.4%的經濟學家預期物價水平將繼續保持溫和態勢,通貨膨脹壓力不大。有32.7%的經濟學家表示,由於高油價等原因,當前中國面臨較大的通貨膨脹壓力,CPI走勢將上昇。僅有1.9%的經濟學家認爲物價水平將小幅或較大幅度走低,具有通貨緊縮壓力。

  五、38.5%:貿易順差將達1500億美元

  6月份創出歷史新高的單月145億美元貿易順差,將今年上半年貿易順差推高到613億美元,今年全年貿易順差會不會繼去年創下1021億美元順差的歷史紀錄之後再次刷新紀錄?

  在調查中,絕大多數經濟學家對此表達了認同。有57.7%的經濟學家認爲今年貿易順差將達到去年的水平,在千億美元之上,更有38.5%的經濟學家認爲,將大幅超過去年水平,達到1500億美元左右。

  預期今年將達到或超過2005年全年貿易順差的經濟學家佔比達到了96.2%的絕對多數水平。在近四成的經濟學家看來,這一數字更是將大幅超過去年,創出新的紀錄水平,而這也將給外匯儲備帶來增長壓力,給人民幣匯率帶來更大的昇值壓力,也給國內金融市場已經過於寬鬆的流動性環境帶來更多的外匯佔款投放。而與之對比的,是僅有3.8%的經濟學家認爲這一數字不會達到去年的水平,今年全年順差在千億美元之內。

  在去年底進行的調查中,曾有25%的經濟學家認爲2006年貿易順差將會較大幅度收縮,46.4%認爲今年對外貿易不平衡現象與2005年持平,28.6%的經濟學家認爲貿易不平衡將在2006年更加嚴重。對比顯示,經濟學家對貿易不平衡及順差大幅增長,呈現出更爲擔憂的態勢。

  六、 仍需繼續出台緊縮政策

  自4月央行開始關注票據貼現利率、繼而提高貸款利率之後,窗口指導、發行定向票據、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等政策已先後實施。但在調查中,有72.9%的經濟學家稱,至今爲止的緊縮性貨幣政策調整還沒有到位,央行下一步還需要繼續採取緊縮政策。

  同時也有27.1%的經濟學家則認爲,當前調控措施已經到位。這顯示出,對後續還需不需要繼續緊縮調控的問題上,和市場的觀望一樣,經濟學家間也存在分歧。

  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汪同三建議,下一步宏觀調控應以結構性微調和多種政策工具的組合爲主,進行適時適度的宏觀調控。國家統計局高級統計師余根錢則稱,經濟有過熱苗頭,但也有回落壓力,因此調控方法應以靜制動,靜觀其變。

  此外,清華大學世界與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袁鋼明認爲,宏觀調控要小步幅、多頻次,不宜追求調節立即見效,避免採用過激僵硬的行政措施,關鍵在於對易於發生風險的房地産和大規模政府投資進行有效的調控。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夏業良則直接建言减少或停止行政干預。

  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金融學院教授丁志杰則稱,要加强决策部門與市場的溝通,提高政策的信息透明度,避免宏觀調控政策本身成爲經濟沖擊和市場動蕩的來源。

  七、緊縮政策首選加息

  至於應該採用怎樣的緊縮政策,參與該問題調查的39位經濟學家中有20位選擇了提高存貸款利率,此外有12位經濟學家將再次提高存款準備金率列入了建議,在可多選的調查中這兩項政策建議獲選最多,這意味著傳統的三大調控工具仍然是經濟學家們的主要選擇。

  此外,有10位經濟學家選擇了繼續發行定向票據,這一工具與提高存款準備金率相比更爲快捷幷且具有針對性,祗是央行需要付出稍高的成本。從央行5月、6月先後兩次動用這一工具可以看出,央行已經將發行定向票據作爲“釜底抽薪”收緊流動性的重要方式。

  在調查中,有8位經濟學家建議央行像4月底推出的政策一樣,繼續單邊提高貸款利率,保持存款利率不變。

  還有2位經濟學家建言央行與商業銀行進行外匯掉期操作。央行去年底開始運用這一工具,該工具能起到定向緊縮機構流動性、緩解外匯儲備壓力、緩解銀行外匯頭寸緊張等多種作用。

  八、 加快人民幣昇值

  匯率是貨幣政策的一部分,在建議緊縮政策中就有多位經濟學家列明應加大人民幣匯率昇值幅度。

  而實際上,今年上半年,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從今年年初的8.0702:1的水平已昇至6月末的7.9956:1的水平,昇幅爲0.92%。人民幣應保持上半年的昇值幅度,還是加大昇值步伐?

  在調查中,有66.7%的經濟學家認爲需要人民幣較大幅度昇值,有33.3%認爲不需要人民幣較大幅度昇值,保持上半年昇值幅度即可。

  在66.7%支持人民幣加大昇值幅度的經濟學家中,認爲下半年昇幅應該在3%左右的佔比爲47.1%,另有15.7%認爲昇幅應該在5%左右,還有3.9%認爲昇值幅度應該更大。

  九、宏觀調控措施

  央行的貨幣政策緊縮僅是宏觀調控的一部分,宏觀調控措施也絕不僅僅是央行的貨幣政策。在調查中,經濟學家對貨幣政策之外的宏觀調控措施的建議更爲踴躍。

  在該問題48份有效問卷之中,有58%的經濟學家認爲,內外失衡是當前大部分經濟問題的根源。另有35%的經濟學家認爲,國內仍然片面鼓勵出口,應採取降低出口退稅等措施限制部分低附加值産品出口。有56%的經濟學家認爲,多年來積極引進外資的政策已到了需要調整的時候,比如積極推進內外資所得稅合幷,改進對地方政府吸引外資數量的片面考核等。

  雷曼兄弟亞洲區高級經濟學家 Rob Subbarraman 直言,中國目前存在巨額經常項目順差,通過出口退稅來鼓勵出口,或通過給外資企業稅收優惠來吸引外資的迫切性已大大降低。因此政府可考慮進一步有區別地取消或减少上述優惠,使稅收政策成爲産業政策的有力杠桿。

  不過商務部研究院高級研究員梅新育提示,貿易順差居高不下是我們要面對的現實,指望對出口採取過度的遏制手段副作用很大,宏觀調控還是應該以緊縮流動性、防止資産市場價格泡沫過度膨脹爲主。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