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須重拾經濟信心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4 07:34:32  


  長期以來,台灣嚴格限制對中國大陸的貿易和投資,旨在降低台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但市場的力量正在逐漸地蠶食這些限制措施。本週,台北採取措施,放鬆了對前往大陸的半導體技術出口以及大陸居民的訪台限制。儘管這些措施大體上僅具象徵意義,但此舉顯示,台灣政府越來越願意向商業現實低頭。
 
  放寬對半導體産業的限制,將使台灣芯片製造商能在大陸工廠使用當地競爭對手已擁有的成熟技術。儘管大陸商務旅客赴台限制有所放寬,但他們仍需在第三地停留後方可入境。即便如此,這些措施仍將兩岸經濟關係的融合又向前推進一步。

  台灣曾一度完全禁止企業對大陸投資,但這一限制規定在10年前已被一個條例取代。該條例規定,台灣公司對大陸投資不得超過公司淨值的40%。自此以後,一些産品類別的限制已被取消。台灣當局放寬了對航運業的限制,幷與大陸政府展開了談判,商討放開貨物和旅客包機業務。

  儘管這些措施很謹慎且具試探性,但它們等於承認,試圖壓制海峽兩岸商貿增長的做法越來越徒勞。40%的投資上限幷未阻止台資企業成爲大陸最大的外商直接投資者。實際上,限制規定反而促使一些靈活幷具有創業精神的台灣公司採取迂迴措施進入大陸市場。大陸已是台灣最大的出口市場。

  此外,這些政策不僅沒有增强台灣的經濟安全,反而事與願違。這些政策限制了産業界的自主權,妨礙了它們在世界上最大的低成本製造中心開展經營活動,削弱了它們的競爭力,同時限制對外投資的規定也使企業不願將在大陸賺取的利潤匯回台灣。即使是有資金流回島內,大部分也被用於投機,而非投入生産。

  儘管如此,島內一些人士仍表示,進一步放寬限制將正中大陸政府下懷,使大陸得以將島內所剩工業資源侵蝕殆盡。他們實在是錯上加錯了。兩岸經濟的互相依賴已非常高,幾乎到了不可逆轉的程度,同時在任何情况下,緊密的經濟聯繫都是穩定兩岸緊張政治關係的最有力保證。

  其次,台灣許多問題都是自找的麻煩。快速的去工業化削弱了經濟信心,抽空了島內投資。台灣政府不僅沒有積極尋求培育新産業和具有吸引力的商業環境,反而任由結構改革停滯不前,幷採取地堡心態層層設防。實現海峽兩岸關係正常化是台灣經濟邁向復蘇的必要舉措。但台灣最大的挑戰在於重拾自信,幷採取相應對策。

  來源:英國《金融時報》社評 譯者/朱冠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