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撤換黃營杉,台灣需要一位好的經長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04 10:08:26  


  中評社香港8月4日電/台灣中國時報今日刊登社論說,今年一月蘇貞昌上任時,台開案尚未引爆,陳水扁的聲望尚未下跌,蘇貞昌安排“內閣”人事當然有些顧忌。但是隨著陳水扁誠信破產、權力下放,“內閣”中個人淵源不再是任命的關鍵因素,也許就是蘇貞昌調整人事的時候了。在此首先要點名質疑其適任性的,就是“經濟部長”黃營杉。

  黃營杉是學管理出身,也掌管過幾家企業。但是企管與經濟畢竟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企管的對象是個體企業,是在“給定”的框架下調配資源;“經濟部”服務的對象則是所有台灣的廠商,是要為這些產業“規劃”未來的框架。因此,好的企管人才未必就是好的經濟部長,就像“好市長未必是好總統”一般。黃營杉先生以發行“阿扁阿珍紀念酒”而聞名,單單推出這款酒的政治嗅覺,就令人欽佩不已。但是若要依此功力而賦予台灣經濟發展之重責,恐怕就值得斟酌再三了。
   
  社論說,先從經濟部的執掌談起,再分析當前台灣特殊情境下,部長應該扮演的角色。“經濟部”依法主管全台經濟行政以及經濟建設事務,其任務,就是要為全台灣的企業發現未來可能方向、排除現在已有障礙。就未來方向而言,經濟部必須要有產業發展的前瞻性,了解島內哪些產業在全球環境中可能有優勢或弱點,進而提出政策,預為引導或協助因應。就現有障礙而言,經濟部必須要了解島內千百種行業面臨的困難,有些(如行政阻礙)要協助予以排除、有些(如環保抗爭)要與其他部會協調、有些(如兩岸經貿)則要在官僚體系中極力尋求突破。經濟部面對前述這麼多產業、這麼多不同面向的需求與限制,要有好的表現當然不容易。 
    
  社論指出,第一流的“經濟部長”當屬三十幾年前的孫運璿。孫先生當時能夠看到台灣發展電子資訊產業的優勢,毅然召募人才、給予創業協助,其創造的成果足足讓台灣的後世子孫享用數十年,真的是“明其道不計其功”。孫先生所推動的“科學園區”制度,也在官僚行政效率不高的台灣社會,為科技產業提供了一項“行政租界”,讓廠商能享受單一窗口、雙語教學等便利,願意進駐園區,逐漸奠定台灣產業發展的基礎。如果孫運璿先生在世,面對當今兩岸經貿發展方向的關鍵政策,他一定也會據理力爭;如果“行政院”不能配合,他就會辭去部長職務,絕不會戀棧。像這樣有遠見、有策略、有擔當的“經濟部長”,最近二十年已不復見。
    
  社論認為,經濟部長若不能積極前瞻發展方向,退而求其次,至少要努力為產業解決燃眉的問題。在台灣,水、電、油、稅經常是大小企業埋怨的標的。最近幾任部長雖然欠缺整體經濟發展的視野,經常就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種種租稅減免的條件為企業斤斤計較,雖然失之瑣細微觀,但畢竟還算是在為企業發聲;儘管格局有限,還是得到業者的肯定。但是這些部長不能開創未來的產業方向,對於兩岸經貿限制不敢表示意見,讓台灣企業發展的大環境受到限制,其布局視野也就略遜一籌。 
    
  最可悲的情況,則是既無孫運璿的視野、亦無前任部長的短期策略,完全把經濟部長當“官位”做;對長官意旨屈意承歡、對部屬業務胡亂督導、對立院因應毫無章法、對記者發言不知所云。很遺憾的,這似乎就是現任部長黃營杉的寫照。黃部長在上任第一天,就發表管理企業要管到“要害”的豪語,奮力呼應陳水扁“積極管理”的發言。在上任第二天,卻又立刻改口,說他頭上的“三尺神明”告訴他,要他管得越少越好。單單這兩天的荒誕表現,就已經將“經濟部長”的格調折辱過半。上任半年下來,民眾只看到黃部長砍經濟部爬藤、管各地討債公司、下鄉數工業區電桿、取締八大行業,盡做些與經濟部組織法所列任務無關的事,令人喟嘆。 
    
  黃營杉對於“立法院”與新聞媒體,完全沒有進退依止的分寸。他“一年降低大陸投資十%”、“與中國大陸經濟戰”、“賣煙賣酒賣電是專長”的發言,不但為立委與媒體所批評,更是經濟部同僚茶餘飯後的笑話。台灣堂堂一位部長離譜到這步田地,恐怕值得蘇貞昌認真思考其適任性。

  社論總結,如果政府總是請“白兔級”的人去掌理這麼重要的部會,台灣產業發展會有起色,那恐怕真的是“亞洲經濟奇蹟”。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