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8月14日電/《大公報》今天發表的社評說,近期海內外對於中國的宏觀經濟狀況及調控政策取向,又再議論紛紛。其實自今年初起,對於中國經濟是否過熱,及應採用何種對策等,都一直眾說紛紜,莫衷一是。即使是官方意見亦間有不同側重,而政策之推行亦多不明朗之處,令市場更添困惑,對宏調取向及其成效等疑問頗多。故無論是決策者或投資者,均有必要撥開迷霧探求真相。
社評說,中國今年來GDP一直保持雙位數的實際增長,而通脹率(如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所顯示者)卻未見有大升之勢,本來是很理想的高速穩定增長局面,由此引起諸多爭論頗為意外。目前主要的關注焦點,是貨幣供給及信貸增幅過高,投資增長勢頭過猛,和外貿順差不斷擴大並屢創新高等幾個問題。但總體來說,中國經濟面對的主要仍然是結構問題,而總量平衡基本上未有出軌。因此,認為經濟是偏熱而未過熱的觀點,可算是比較恰當。
此外,現時中國經濟發展模式,正要由重量不重質的粗放型,轉向更重質素的效率型,因此對各項增幅,無論是GDP、投資或信貸的,均應作科學分析以探求其高增基礎。過去確有只重GDP增長,而忽略效益及環保等可持續發展基本因素的弊病。到了今天,又要防止走向另一極端,一見到較高增幅便大驚小怪,這同樣是重量不重質思維的反映。何謂過高增幅要據當時當地實況而定,並無絕對標準。經過廿年改革開放及穩步發展,中國經濟顯然已進入了更高速發展時期,有人或甚至會認為是進入了起飛階段。政府亦指出中國正處發展重大機遇時期,因此好好地掌握時機,並善用後發優勢來加快發展仍是全國首務。發展是硬道理,能快的都要快,絕不能拖後腿。
社評指出,無疑,近月中國的資金流動性確有偏高的問題。如在七月廣義貨幣增幅高逾一成八,仍超出目標區的一成六上限,比去年同期更高出逾兩個百分點。更貼切反映流動性的狹義貨幣增幅且有回升之象,逾一成五的水平比上月高出一點四個百分點,同比更高出逾四個百分點。同樣,七月借貸發放量仍偏大,逾一成五的增長超出上月及去年同期水平。今年中政府已在個半月內,兩次調高銀行存款法定準備金率半個百分點,既可凍結資金又可降低貨幣乘數,對抑壓流動性有較大功效,也是當前較可行的收緊措施。今後若有需要還可繼續採用。至於受到多方推薦的加息手段,卻因實際條件所限近期未有採用:加息效力緩慢,即期未必有很大作用,而且當資金市場供過於求,銀行存貸差仍在拉大時,加息不符客觀實際所需。但拆借市場息率已在上升,七月升勢尤為顯著,可望解決拆息與存息倒掛問題。若資金流動性因其他措施進一步受壓,則加息的條件可望成熟。此外,美息已上升頗多,為中國加息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
社評認為,對於投資過猛的問題則更要小心處理。中國目前發展雖快,但水平仍低,無論生產或民生的諸多領域,均仍需大力投入以求改善。即以在內地設廠的港商為例,水電供應不足仍是重大困擾,每成為地方當局與港台商人的嚴重爭端。此外,許多地方特別是西部鐵路運力不足,又嚴重地影響了發展及產品外銷。因此,當前對投資的首要策略是引導而非壓制,如治洪水宜疏不宜堵,關鍵在於防止盲目投資及重複建設,並把資金引向緊缺領域。這基本上是結構調整而非總量收縮的問題。對於目前流行的產能過剩論,亦應科學分析,要分清宜保及宜壓項目。“十五”期間,當局對基建、能源等的需求增長估計不足,是造成今天短缺的原因之一,今天應認真汲取這個反面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