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信不足 兩岸新聞交流蹉跎掉十年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8-20 00:44:36  


  新華社記者八日將來台駐點採訪,使拖延兩個多月的大陸記者來台駐點案終於塵埃落定,而過去兩個多月有關此一問題的爭執也暫時落幕。此一發展,在兩岸政治繼續僵持的情況下,或多或少帶來了一小股暖流,對兩岸關係多少起點正面作用。 

  由一九九一年八月十二日大陸記者范麗青、郭偉峰首次申請來台採訪,迄今十年歲月,大陸媒體記者終於可以來台駐點採訪,一方面說明瞭兩岸新聞交流又向前邁出了一步,另一方面也說明瞭,相對單純的兩岸新聞交流,要向前跨出一步,都經歷了將近十年的時間,也顯見兩岸關係存在的主客觀障礙與複雜性,遠非一般民眾可以想像。 

   即以此次大陸媒體來台駐點採訪案,大陸記者雖有意儘早來台,但新聞局公佈的採訪規定,卻也出現若干不盡合理之處,尤其是採訪地區限制,以及用較抽象的字眼規範大陸記者在臺灣的行為等,如“違反公共秩序善良風俗”的用語,均說明瞭臺灣相關單位對大陸記者另眼相看的意圖,甚至於還出現臺灣相關機構要求各單位密切監視大陸記者的報導,使大陸方面對此更為不滿,甚至指責臺灣方面歧視大陸記者,讓他們有受到屈辱的感受,而新華社記者也以“不寒而慄”來表達他們的感受。 

  當然,隨著新華社記者來台採訪,過去兩個多月的風風雨雨,也將告一段落,兩岸新聞交流正式邁入一個新的階段,但未來雙方需要處理的相關問題,其實仍然不少,除了兩岸相關機構的“心態調整”外,兩岸互設新聞辦事處,應該會是下一階段兩岸相關單位需要處理的重點。目前,中共國台辦已有意著手考慮與規劃臺灣媒體在大陸設辦事處的事宜,至於何時可以實現,由於涉及兩岸整體發展與互動,仍需要進一步溝通,臺灣方面恐怕也不能不正視這樣的發展趨勢。 

  其實,兩岸新聞交流是兩岸總體關係的一個縮影,相互猜疑與誤解,在兩岸新聞交流過程中,也曾經發生過。大陸方面曾懷疑臺灣記者具有“特殊身分”,而臺灣方面也認為大陸記者應該有“特殊身分”,因此總是對記者另眼相看,試圖找出“記者”是否有從事“與許可目的不符”之活動。但實際的結果則是,雖然雙方均動員人力調查,但十年來卻查無實據,平白浪費了十年時間。 

  同樣的,在兩岸過去較正式的對話上,亦複如此,雙方的談判代表均認為對方的話或行動有“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結果是兩岸在猜疑與誤解中,一再發生衝突、一再一事無成,甚至於惡化到不相往來的地步。兩岸海基會與海協會的交流過程,就是最現實的寫照。 

  或許,兩岸新聞交流順利跨出新的一步,可以提供兩岸相關負責人士一個省思的機會,透過更多廣泛與實質的交流,設法放下猜疑與誤解,應該會有利於兩岸當前僵局的打開。(來源:2001.02.02  中國時報 作者:俞雨霖 中國時報副總編輯)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