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油市中國威脅論不攻自破 美國是元兇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9-29 06:49:27  


美國是推高油价的元兇。
  中評社北京9月29日電/在攀上78.40美元的歷史新高後,國際油價最近兩個月卻忽然持續大跌,即便算上最近兩天的反彈,油價迄今跌幅也已將近20%。

  上海證券報報導,根據海關總署的最新統計,今年前8個月,中國進口原油9580萬噸,同比增長15.3%,高於7月份12.5%和2005年全年3.3%的增幅。 

  且不論國際油價狂瀉的真正原因,因為這可能會很複雜,僅從上面兩組資料的對比,便足以讓我們懷疑,西方社會所鼓吹的“中國的旺盛需求推高油價”的說法是否有任何事實依據。

  中國需求只是“幌子”

  “中國的原油進口占世界(原油)貿易的比例很小,怎麼可能足以推動國際油價呢?”國家發展計畫委員會能源研究所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對記者說,“從供求的角度來看,中國的需求當然也會對油價帶來一定影響,但程度很低。”

  此前,商務部曾根據2005年中國的原油進口預估,中國的原油進口總量占全球原油貿易的比重約為6%左右。而同年美國的原油進口量達到5.05億噸,接近中國的4倍,也就是說,美國的原油進口占全球原油貿易的比重接近25%。

  “中國的需求是一個因素,但並非全部,”滙豐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也指出。

  屈宏斌分析說,總的來看,油價主要受三個因素影響:總需求、供給以及投機因素,三者分別占三分之一左右。而在需求層面,中國的影響充其量最多占到一半。“這樣算下來中國需求對於國際油價的影響也就只有六分之一,僅此而已,”他說。
  “中國需求推高油價的觀點是荒謬的,”上海交通大學管理學院副教授沈思瑋對記者說。

  沈思瑋表示,在西方媒體的推波助瀾下,中國威脅論一度甚囂塵上。於是,一些對沖基金把博弈中國作為盈利手段,並通過媒體大肆炒作。實際上,中國一次能源以煤炭為主,占總能源消耗的70%,並能自足。雖然目前石油消耗及進口有一定的增加,但增長的數量不足以對國際油價產生重大影響。

  去年全年,中國的原油進口增幅大幅下降,但去年國際油價總體仍上漲了40%以上;而今年最近幾個月中國的原油進口有所上升,但國際油價卻大跌了23%之多。

  “可見兩者之間並不存在一對一的關係,油價也並未隨著中國需求的升降而起落。”屈宏斌說。

  美國才是油市最大炒家

  專家指出,近年來油價大幅飆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機所致,其中,長期低利率環境“孕育”的大量遊資,無疑是在商品市場興風作浪的主角,而來自美國的金融機構更是“主力中的主力”。

  據統計,截至今年7月底的12個月中,美國人共向能源類共同基金投入235億美元,從2003年到2005年,這些基金的平均投資回報率高達33%,超過了任何其他類型的投資資金。與此同時,據美國能源對沖基金中心統計,美國目前共有525只對沖基金投資於能源和其他商品,資金規模高達674億美元,為年初時水準的兩倍。在2004年10月,類似基金的數目還只有180家。

  而在另一邊,各大跨國石油公司也在大把撈取“油票”,在美國《財富》雜誌發佈的美國去年500強公司排行榜上,埃克森美孚公司以361億美元的利潤高居榜首,利潤同比猛增了43%。

  上海交大的沈思瑋認為,最近幾年油價持續走高的根本原因在於,美元供給過多,大量美元為了尋求高收益,而推高油價。此外,美國借助“反恐”手段尋求石油利益,也加劇了人們對於能源緊缺的擔心。

  至於近兩個月的油價大跌,美國經濟降溫的擔憂是一方面,但也有專家認為,在美國中期選舉之前,金融界為了給布希政府營造有利民間競選氛圍而有意壓低油價,也不是沒有可能。從某種意義上說,美國才是國際油市一幕幕大起大落好戲的“總導演”。

  沈思瑋指出,在目前的國際原油市場,居於“核心層”的是以跨國金融機構、跨國石油集團為代表的利益集團,借力對沖基金等機構拉高油價和股價,而跨國石油集團則通過安排一定的生產閒置來控制石油產量。

  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前國際油價已經成為一個莊股,一個風險極大的莊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