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公司的中國“异化”分析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5-22 07:34:37  


  中評社香港5月22日電/三菱越野車的召迴風波、肯德基的“蘇丹紅事件”、富士膠片走私傳聞、朗訊高管涉嫌行賄、寶潔公司虛假宣傳、西門子境外惡意搶注中國名牌商標……近幾年來,隨著各類醜聞的不斷曝光,越來越多的現實案例擊碎了原來籠罩在一些跨國公司身上的種種神話。 

  中國證券報發表文章稱,不可否認,跨國公司進入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企業管理經驗,使我們獲益匪淺,而國際知名品牌之所以在世界上聲名赫赫,也絕非是用瞞和騙的手段取得的,而是經過艱苦努力積纍起來的。有人說,跨國公司本來是清清白白的,一到中國就學壞。難道真的是“桔生淮南則爲桔,桔生淮北則爲枳”?

  仔細分析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所發生的“异化”,既有中國的環境因素,也更有其本身利令智昏、掠奪成性的動因。尼採在他的著作《偶像的黃昏》中,對在他之前被人們視爲偶像的人,表達了他心中不敬的想法:他們是衰敗的典型。也許一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表現正應驗了尼採這句名言。
 
  文章表示,應該看到在二十多年的改革進程中,大多數進入中國的跨國公司在其市場誠信及商業道德方面做得還是不錯的。那麽到底是些什麽因素促使近幾年某些跨國公司在中國的發展過程中發生了异化呢? 

  牟取暴利的沖動 

  中國是個龐大的市場,跨國公司饞涎欲滴。爲了牟取暴利,擠垮市場競爭中的對手,跨國公司不惜摻假使雜,降低生産成本,坑害中國消費者。比如,國內染料行業中生産蘇丹紅類染料和顔料産品的企業有20多家,但祗生産工業用産品,不涉足食品染色劑領域,其出産的蘇丹紅産品均標明是工業用染料和顔料。相對於工業染料和顔料,食品染色劑的價格自然要高不少。工業染料和顔料價格低廉,因此頗受一些不法食品加工企業的喜愛。於是,肯德基也看中了蘇丹紅,從中牟取暴利。
 
  平心而論,跨國公司在中國搞歪門邪道,有許多是其職業經理人所爲,這些職業經理人大都爲華人,比如朗訊行賄四高管,他們清一色是華人。他們當中的一些急功近利者很想一口吃成胖子,獨佔市場份額,創造驚人的業績,好進一步加薪晋級。於是利用不正當競爭的手段,譬如行賄,獲取訂單,搶佔市場份額,以期企業及個人都能得到更大的發展。
 
  機制不健全是誘因 

  中國的市場監管機制畢竟還處於逐步建設的過程之中。縱觀幾宗跨國公司食品質量案,也無一不是暴露出中國市場監管部門技術的落後和工作效率的低下。還以“蘇丹紅事件”爲例,作爲博弈中最重要的一方,國家質檢部門對蘇丹紅缺乏足够的防範能力,而作爲博弈的另一方,跨國食品企業不擇手段地降低成本,監管機構的檢測技術却沒有及時跟進,沒有預防、祗有抽查,沒有加工環節的信息搜集、祗有事後的追踪清剿,這意味著食品安全體系實際上處於被動、滯後的局面。再比如富士走私,其實海關、工商、稅務等監管部門早有所聞,但幾家缺乏協調一致的動作,各自爲政,讓富士鑽了空子。
 
  目前中國稅務部門一直在對跨國公司的避稅行爲進行打擊,但也存在著不少困難。這在實際中操作起來很難,首先是很難知道合理的定價標準是多少,跨國企業的定價是低是高很難確定;其次調查程序很複雜,1998年,國家稅務總局就專門下發了一個文件《關聯企業間業務往來稅務管理規程》,當時雖然規定了審核調整的方法、步驟和程序,但有些規定在實際工作中很難操作,這也讓一些公司認爲其有機可乘,不惜以不正當的手段來獲取更大的利潤。 

  走偏了的本土化之路 

  作爲外來的經濟力量,跨國公司儘管佔有資金和技術優勢,但在影響政府决策的能力、適應市場環境方面却不佔先機。中國一些政府部門的擴權尋租行爲,或者是競爭對手依賴腐敗等不正當行爲對跨國公司的經營、業績形成壓力,會促使跨國公司效仿國內公司對政府採取“特殊溝通”的方式,在找市場的同時,也在找市長,有些跨國公司甚至已經形成一整套成熟的適應中國市場的“本土化”策略。比如跨國公司在危機面前的公關,就是熟知“政府口大,百姓口小”的中國國情,把消費者晾到一邊,表現出一定程度的傲慢和漠視,在媒體面前也死不認賬,更不買賬,跑到政府那裡去“哭訴”自己的委屈,請求地方政府的寬恕和諒解。他們可以發點狐狸式的慈悲,贊助中國的慈善事業,以求得政府同情和信任。 

  在新興市場國家裡,跨國公司總是能够憑藉巨大的優勢,輕易地徵服政府監管部門。而中國地方政府在吸引外資方面的政績壓力,也使得他們對於跨國公司另眼相看,有時甚至成爲了一些跨國大公司在中國的保護傘。於是,一些地方政府長期以來對“洋品牌”的關照和優惠,害怕撤資、撤廠,對“洋品牌”給予了高於國內企業的待遇。這正是跨國公司看中政府的“軟肋”,全力開展“政府公關”的內因所在。 

  文章認爲, 任何資本和企業,在條件允許的情况下都會追求利潤的最大化。跨國公司的中國异化,說明了中國在建立公平公正的市場大環境上確實還需付出更大的努力。因此,在中國,要使外國企業遵守他們在國際市場上遵守的規範,除了依靠企業自身出于長遠利益考慮的自覺外,還應該通過改革形成對企業守規的“硬約束”,“迫使”所有在中國市場競爭的企業走入規範發展之路,祗有這樣中國的市場經濟才能健康、穩定地發展。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