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國際化尚需突破三部曲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6-06-01 07:21:09  


  中評社香港6月1日電/“ 中國企業必須釋放自己的製造能力,才能從中國製造走向全球製造,進而積纍資金能力、全球經營能力,從而成爲全球型的品牌經營企業。”國際經理人聯合會中國區首席專家史永翔在5月22日的首届非洲投資論壇上用 突破“三部曲”來爲中國企業走國際化道路出謀劃策。

  中國産經新聞文章稱,史永翔認爲,中國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突破“三部曲”:

  其一是日益加劇的資源和環境壓力。中國人均資源佔有量遠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礦産佔有量約爲世界人均水平的 1/2,人均耕地面積、人均水資源量約爲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積僅爲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量分別爲世界平均值的約 1/10、1/20和3/5。中國經濟對能源的依賴正在增加。隨著中國經濟規模的擴大,面臨資源與環境的壓力將會更大。重工業和城市化加速發展,對礦産、土地和水資源的需求將進一步擴大,供求缺口日益凸現。礦産資源的國內供給率將進一步下降,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日益提高。

  突破之二爲産能逐步過剩與微利時代的來臨。由於國內生産企業數目的不斷增加和中國人青睞的跟隨戰略,以及國外跨國企業紛紛加大在華 競爭力度,在很多行業中都出現了市場競爭的白熱化、産品同質化,甚至出現惡性價格戰的狀况。這就標誌著,這些行業進入到了微利時代。同時中國原來擁有的比較廉價的勞動力資源也在逐步喪失幷且有加快的趨勢。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紡織業正加快發展的步伐,而東南亞和非洲都在這個方面體現出競爭力。 

  突破之三則是資本盈利的强烈渴望度。中國經過數十年經濟快速增長,人均GDP已超過1100美元,GDP總量居世界第六位,投資率連續多年保持在40%左右,擁有的 

  外匯儲備佔世界前列。

  談到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道路,史永翔表示,傳統企業,伴隨著價值鏈上的成熟,價值鏈上的機會利潤將會向客戶端不斷轉移。在産業初級階段,機會利潤主要受制於技術的局限性,比較集中于主要零配件製造商;隨著産業進一步的成熟,整機品牌生産商的地位將不斷上昇,這主要得益于市場的開拓和宣傳;而隨著市場進一步成熟,産品差异性越來越小,商業流通零售渠道主控力量加强,機會利潤上昇。

  “目前中國企業必須要走出去,而走出去的路徑可以有兩條。” 史永翔說,一條是直接的道路,走全球化,具體爲直接走技術品牌道路,嫁接收購歐美企業中已成型的技術品牌,走全球化;另一條是走間接的漸進式道路,以中國企業現有的能力,結合國際資源,逐步積纍資金及品牌實力,以此方式結合利用國際市場和區域機會利潤轉移的機會,走全球化道路。

  文章表示,目前中國的企業採取兩種形式,一種是收購全球産業鏈已經發生轉移的産業,如聯想收購IBM,想以此獲得品牌、技術,已顯過時。事實證明也不容易,目前聯想市場回歸亞太區,就是證明。另一種形式是收購歐美已衰敗的企業,如TCL收購施奈德,這個整合難度更大,再加上歐美成熟市場的高門檻,將使得我們還很不成熟的中國企業付出更沉重的代價。史永翔認爲中國企業要走向全球化必須走一條漸進發展的道路,以自己擅長的製造能力,去整合全球資源,幷進入相對較低門檻的市場,如非洲,給自己十年的時間完成從資源加工型到品牌市場型的過渡。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