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網移動版 楊永智從木刻版畫看兩岸非遺危機與挑戰 掃描二維碼訪問中評社微信
http://www.CRNTT.com   2017-01-07 00:36:37


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專家組台籍學者楊永智。(中評社 趙家麟攝)
  中評社台南1月7日電(記者 趙家麟)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專家組台籍學者楊永智6日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非物質文化保存,精神比物質重要,傳統木版畫是其中一部分,在重獲重視的過程已體現了民族意識,但兩岸在這方面的文化遺產保存各有危機與挑戰。

  楊永智從事傳統刻書出版研究20多年,調查尋訪的足跡遍及大陸及台灣全島,曾參與多項重要文物整理工作,編著有《明清時期台南出版史》、《鑑古知今看版畫》、《版畫台灣》、《台灣藏書票史話》、《美術台灣人》等作品。2014年起受邀進入天津大學馮驥才文學藝術研究院中國木版年畫研究中心團隊。

  楊永智一篇“年畫並不如煙:從黃天橫與席德進的交誼說起”一文,意外的讓一塊典藏於台灣歷史博物館的百年神禡版,找回原始主人台南興濟宮,並以原件續留博物館、宮廟保存複刻版回歸供信仰祭拜而收場,複刻版重回廟內的儀式過程,有多位兩岸民俗學者在場觀禮見證。

  楊永智表示,像神媽版這樣的傳統木刻版畫,在兩岸乃至華人社會中,就數台灣最多,而全台又以台南最興盛,鹿港、萬華也有一部分。但許多都已經流往日本或其他國家,這一塊神禡版很幸運的,因為他一篇文章而受到重視、肯定。

  他說,中國有所的文物,比雕版更重要,散居於海內外,要如何“回家”?他認為,整個尋回、重獲重視過程,即在體現民族意識,今日能夠風光回溯原主,是很有意義的事。

  百年歷史的神禡已不可能再用傳統的油墨方式來印行,但木刻版畫已經是珍遺的文化資產,在中國大陸已列為非物資文化遺產,還進一步申請列為世界非遺,足見其受到重視程度。

  楊永智對傳統木刻版畫的調查研究,足跡遍及兩岸,他告訴中評社,對於兩岸相關文化資產的保存現況,他的觀察是,台灣已經停頓,大陸則是在保存與運用上,或出於善意,但因為商業與文創手法的介入而有一點扭曲的現象。

  他認為,當民俗信仰文物成為商品、禮物,被金錢化之後,就很難再成為尋常百姓人家的心靈寄託。傳統木版畫印製的神明大符,供在廳堂,雖然只是一張版畫紙,卻能敬神如神。

  台灣的問題在於停頓,這方面的信仰也已經愈來愈少,對這些文物及其背後代表的文化無知,也是一種可怕現象,也因此,即使文物藏於民間,而難以體認其文化價值所在。

  楊永智表示,傳統民間信仰的木版畫,宗教的意義在那一張紙,而不是那一塊版。觀念的撥亂反正,非一蹴可及,除了透過文物調查研究、保存,藉由文物風光回歸原主的儀式,潛移默化,讓更多的人重視,一步步喚起對民族意識的覺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